中國英語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葛傳槼先生在1980年提出的,他認為中國英語是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所特有的東西的,從這個概念提出以后,學界一直圍繞著這個概念爭論不斷。對于中美英語社論的研究,對于中國英語的研究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到目前來說,中國英語的研究還是極為貧乏的,從事這個研究能夠為中國英語的研究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撐,為中國英語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點條件,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的交流日益的增強,而從事這個研究能夠為跨文化交際提供參考,同時也能夠為中國的英語教學提供啟示。目前,在中國的關于中國英語的研究方法,都來自于2009年桂詩春的《基于語料庫的英語語言學語體分析》,
http://ukthesis.org/yyxzy 桂詩春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家,教授。曾經是廣州外國語學院院長,現在是廣東外語貿易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于2003年出版《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里面所提倡的方法也是采取語料庫實證的方法,這也是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
一、分析性語言的定義與范圍
在《基于語料庫的英語語言學語體分析》中,桂詩春將分析性語言定義為把整體分解成部分的表達方法。而分析性語言可以分為五個大類,分別是:結構性分析、功能性分析、比較的語言、說明性語言和因果關系語言。而比較性的語言與說明性的語言,在文中很少的運用,因此本文著重研究的是結構性分析,功能性分析,與比較的語言。結構性分析詞匯,根據杜詩春的定義的話,這些詞匯回答的是一件事物是怎樣形成的,而這些詞匯很多,但是在社論中經常出現的有這些詞匯:demonstrate、consist、constitute、structure、organize、discuss、determine、explain、emphasize。功能性分析詞匯,根據桂詩春的定義,這些詞匯回答的是一件事物是如何運作的,比如經常在社論中出現的這些詞匯:apply、,argue、investigate、specify、modify、conclude、ac-cess、solve、formulate、distribute、translate。比較性詞匯不用質疑就是在社論中,對兩者事物進行比較的詞匯,它們主要是用來比較和對照的,說明兩者事物之間的異同,在社論中常出現的詞匯有這些:compare、distin-guish、different、relevant、various、relation。為了說明中國英語的特征,我的研究范圍將在ChinaDaily與New York Times這兩份報紙中對比說明,而時間的跨度是2010年10月到12月。其中涉及到了China Daily的詞匯為84190個,而涉及到New York Times的詞匯是162581個。
二、各種分析性詞匯在研究范圍內的情況
#p#分頁標題#e#
(一)以discuss和measure為主導的結構性分析詞匯在分析性詞匯的研究過程中,筆者選用了常用的分析性詞匯分別是demonstrate、consist、constitute、structure、orga-nize、discuss、determine、explain、measure、constrain、recog-nize、mphasize。其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ChinaDaily的分析性詞匯的實用情況遠遠地大于New YorkTimes的實用情況,而且在這個實用的過程中,情形也不完全的相同,China Daily經常實用的詞匯頻率較高的有這幾個詞匯,demonstrate、structure、discuss、measure,而New YorkTimes經常使用的詞匯是這幾個organize、determine、mea-sure、recognize,其中相同的是China Daily與New YorkTimes使用頻率最高的都是measure,但是不同的是,ChinaDaily的分析性詞匯的使用情況大有相互爭雄之勢,而NewYork Times卻是measure一枝獨秀,平緩的起伏,而在Chi-na Daily的調查中發現,起伏波動較大,其中在China Daily中的結構性分析詞匯其實不是所謂的結構性分析詞匯,而是斷語的較多,比如像measure,當然這個也是New YorkTimes使用的最多的,但是總體來說,詞匯的實用頻率卻是遠遠地大于New York Times,這也應該是中國英語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中美英語的社論中運用的一大特色。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China Daily與New York Times的使用情況是一樣的,而這幾個詞就是constrain、predict、recognize、em-phasize,而同樣的也有幾個詞在China Daily與New YorkTimes的使用情況都是較低的,他們是demonstrate、consist、constitute。經過這一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在中美英語社論的分析性語言中,結構性分析詞匯的使用是以discuss和measure為主導的,但是還有很多其他的詞,不過在這些結構性分析詞匯的使用情況中,China Daily的總體運用頻率遠遠地大于New York Times的運用頻率。(二)以argue和access為主的功能性分析詞匯在功能性分析詞匯中,筆者同樣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性分析詞匯,將之付諸于China Daily與New York Times中,它們分別是:apply、argue、investigate、specify、modify、conclude、access、solve、formulate、distribute、translate,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功能性分析詞匯與結構性分析詞匯在China Daily與New York Times中的使用情況是顛倒的,在結構性分析詞匯中,China Daily的使用頻率遠遠大于New York Times,而 在 功 能 性 分 析 詞 匯 中New YorkTimes的使用頻率卻是遠遠大于China Daily。而在功能性分析詞匯的運用中,China Daily中access的使用頻率與solve的使用頻率幾乎是一樣的,但是在New York Times中卻出現了argue與access爭雄的情況,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張莉與謝韶亮做過一個圖像,在圖像中反應出來,China Daily的功能性分析詞匯的實用情況大概就像黃河一樣,而New YorkTimes的使用情況就是雙峰曲線,在功能性分析詞匯中,China Daily與New York Times使用頻率相同的是specify與distribute,China Daily中使用頻率最低的是Modify,而New York Times使用頻率最低的是formulate。根據實證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整體上來說,New YorkTimes的功能性分析詞匯的使用頻率遠遠地大于ChinaDaily的使用頻率,而且在所選取的十一個功能性分析詞匯中,只有formulate與translate的使用頻率是小于China Daily的,而其他的都是大于China Daily的。(三)大同小異的比較性分析詞匯在比較性分析詞匯中,筆者同樣是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詞匯八個,它們是compare、distinguish、different、con-trast、same、relevant、various、relation。在比較性分析詞匯中,使用頻率無論是China Daily還是New York Times都非常的高,而使用頻率最高的都是same,這是總體的情況,但是有著小的不同,比如China Daily除了same的使用頻率較高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詞語的使用頻率也是相對較高的,像different與relation,但是New York Times除了same之外其他的比較性分析詞匯的使用情況都比較的低,像distinguish、compare、different、contrast、relevant、various等詞的使用頻率都不到same的一半,而其中relevant的使用頻率最低。其實整 體 來 說 ,China Daily的 使 用 頻 率 略 高 于New YorkTimes,但是在New York Times中,比較性分析詞匯的運用頻率也是相當的高,比如same一詞的使用頻率很高,而且與China Daily的使用頻率相差無幾。當然,在研究的過程中,比較性分析詞匯和結構性分析詞匯與功能性分析詞匯存在著相似之處,在這里不再做討論。本文通過實證法,在對比中研究了中美英語社論的分析性語言,以結構性分析詞匯、功能性分析詞匯和比較性分析詞匯為例,來對比說明中國英語(China Daily)與美國英語(New York Times)在社論中,分析性語言的異同,而結構性分析詞匯的對比中,發現中國英語的結構性分析詞匯的使用頻率明顯地大于美國英語,而功能性分析詞匯的使用情況卻是正好相反,比較性分析詞匯出現了大同小異的情況,說明了中國英語(China Daily)在社論的分析性語言的使用過程中,雖然不同于美國英語(New York Times)有著自己的特點,但是也還是存在著相同之處的。#p#分頁標題#e#
http://ukthesis.org/ 在校的理論學習和在企業的實際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解決專業和職業之間的鴻溝[11]。目前在職業技術教育層面校企合作開展得比較好,如深圳寶安職校提出的“企業校區”就是其中的典范。寶安職校提出“企業出場地,政府出資金,學校出師資,校企共同管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合作企業必須在相關領域具有突出的專業優勢和規范的管理流程,能夠提供相當數量的實習崗位;同時,企業還須承諾在嚴格遵守國家相關勞動法規的前提下,給予學生同工同酬的待遇,并有能力為學校提供相對獨立的教學區、生活區和運動區。這種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學校的辦學效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企業也獲得了優秀和適用的人力資源[12]。(四)建立城鄉統一、資源共享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政府應加大對勞動力市場的投入力度,擴大市場規模,完善服務功能,增強吸納能力,逐步形成“企業招工進市場,勞動者求職進市場”的規范用工局面,最大限度地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設置鄉鎮、社區等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充分發揮他們在城鄉統籌就業、全民創業中的服務引導和橋梁紐帶作用。總之,在當前世界經濟大有二次探底,中國經濟發展也有放緩的趨勢背景之下,研究探討“招工難”與“就業難”的問題,對于促進我國勞動力穩定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把招工就業理順了,社會才能穩定,和諧社會建設才有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