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意義
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也使一直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留學生dissertation中國受到巨大的沖擊。一部分先進分子開始反思自己,思索如何向西方學習,進而引導了中國留學運動的興起。湖南的留學運動起步相對較晚,但發(fā)展快。在清末民初短短20余年間,湖南留學運動從留學日本開始,再繼之輻射到留學歐美,整個過程高潮迭起,發(fā)展勢頭異常迅猛。在留學運動中涌現(xiàn)了一大批留學人才,他們對近代湖南的崛起,對湖南乃至全國的近代化影響極為深遠。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重新認識這一運動,分析其原因、特點和影響,總結其經(jīng)驗教訓,不僅對研究湖南近代化的進程,理清湖南近代崛起的脈絡,探究湖南近代人才群體對近代湖南社會所作的重大貢獻,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還可為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別是留學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鑒。因此,本選題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1927年,舒新城之《近代中國留學史》開始著力對中國近代留學史進行研究。此后,留學史成為了研究的熱點,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形成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如李喜所的《近代中國的留學生》、《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中國留學史論稿》,王奇生的《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田正平的《留學生與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中外教育交流史》,丁曉禾的《中國留學百年全記錄》,穎之的《中國近代留學簡史》等等。另外,研究清末民初湖南留學運動還有一些相關的dissertation。如范忠程教授的《20世紀初留學潮與中國社會一一兼論留學潮對湖南現(xiàn)代化的影響》介紹了中國的留學潮,較深刻地分析了留學潮對湖南的影響;喬兆紅的《湘籍留日學生與湖南近代化》闡述了留日運動對湖南近代化的影響;《20世紀上半期湖南留日運動及其特點》簡要介紹了20世紀上半期湖南留日運動概況并分析了湖南留日運動特點;伍春輝的《近代湖南留日熱潮與湖南教育》介紹了近代湖南留日運動的情況并分析了其對湖南教育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劉斌的《20世紀20年代前后湖南青年在法國的工學實踐》、碩士dissertation《論湖南留法勤工儉學》不僅概述了湖南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fā)展歷程,而且詳細地論述了湖南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背景及影響等。
學界的這些成果為我們進一步探討中國的留學運動奠定了基礎。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眾多學者較多地關注留學日本和留學法國的情況,對留學美國、留學歐洲的情況關注不夠。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對清末民初湖南留學運動的研究還相對薄弱,特別是未出現(xiàn)系統(tǒng)論述湖南近代留學運動的專著,相關著述只是見于《湖南省志》、《湖南教育志》、《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等著作中。所以本選題通過對湖南近代留學運動的歷史軌跡進行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審視,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確有一定的學術價值。#p#分頁標題#e#
三、研究思路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指導思想,以清末民初(從1898年到1924年左右約20余年)湖南的留學運動為研究對象,試圖理清清末民初湖南留學運動的歷史軌跡,分析湖南留學運動發(fā)展的原因,闡述這一時期湖南留學運動的特點及其影響,并對這一時期的湖南留學運動的不足進行思考。本文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二章清末民初湘籍學子留學概況
中國留學運動始于洋務運動之中,而湖南的留學運動則始于維新變法時期。自此之后,湘籍學子紛紛出洋,并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和歐洲。湖南留學運動在短短20余年間,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對近代的湖南甚至全國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jié)留學日本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中日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教育交流是中日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日教育交流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自隋唐以來,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對日本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日本歷史的進程。但是,甲午戰(zhàn)爭后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極大地刺激了中國人。一時間,國人紛紛反思自我,審視日本,探求失敗之原因,最終朝野達成學習日本的共識。1896年,清朝駐日公使裕庚在蘇州、上海等地招收了13名“使館生”,與他一起前往日本,揭開了中國人留學日本的序幕。1898年,湖南巡撫陳寶篇準備向日本派遣留學生,但由于維新變法的失敗,湘籍學子留學日本計劃被迫擱淺。然而,“是年冬范源鐮自費赴日,是為湖南自費留學之始”。同年,清政府俞令各省改革學校制度,湖南當局應詔改制,積極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但當時新式人才奇缺。為突破這種困境,清政府決定派遣學生出國留學。而“……至游學各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省費,多可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于中文,易通曉。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于此”,故留學日本成為首選。1902年,湖南巡撫派遣俞浩慶、尤紀官、俞藩同、胡元談等12人赴日本留學(實際成行n人)六個月,習速成師范,考求學校制度,這是湖南首批官費生。從1903年到1906年,赴日留學的湘籍學子人數(shù)逐年增加。1906年,學部通電各省限制留日,隨后數(shù)年湘籍赴日學子數(shù)量開始減少,但仍有不少人赴日留學。
第三章清末民初湖南留學運動的特點....................................... 19
第一節(jié)起步晚、發(fā)展快................................................................ 19
第二節(jié)范圍廣泛、形式多樣........................................................ 24
第三節(jié)彰顯時代主題,體現(xiàn)了湖湘人文精神........................... 28#p#分頁標題#e#
第四章清末民初湖南留學運動的影響...................................... 31
第一節(jié)推動了近代社會革命的發(fā)展........................................... 31
第二節(jié)推動了近代教育的發(fā)展................................................... 38
第三節(jié)推動了近代實業(yè)的發(fā)展................................................ 43
結論
清末民初湖南留學運動是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中,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開展的。教育體制的改革、寬嚴相濟的留學政策為留學運動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湘籍留學生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更是推動了近代湖南革命、教育以及實業(yè)等方面的發(fā)展,因此,留學運動意義重大。然而,由于歷史的局限,留學運動亦存在諸多不足。現(xiàn)今,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我們既要認清它的不足,又要看到它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啟示。
各帝國主義國家允許或鼓勵中國學子留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利用教育控制中國。教育是一種具有強大滲透力的工具,清末民初,各帝國主義國家競相對中國學子開放,目的是今后利用留學生為他們控制中國服務。例如,1906年,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給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寫的《備忘錄》中指出:“中國正臨近一次革命”,“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青年中國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于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yè)的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收獲。如果美國能在30年前已經(jīng)做到把中國學生的潮流引向這一個國家來,并能使這個潮流繼續(xù)擴大,那么,我們現(xiàn)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fā)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的方式。”他甚至還說,“為了擴展精神上的影響而花一些錢,即使從物質(zhì)意義上說,也能夠比用別的方法獲得更多。商業(yè)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因此,從本質(zhì)而言,各帝國主義國家是企圖通過發(fā)展中國的留學運動來達到侵略、控制中國目的。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