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
本科生畢業dissertation
淺析自媒體時代新媒介的“快餐文化”
——“微傳播”理念
學 院: 傳媒學院
專 業: 廣播電視編導
學 號: 1080308410
學 生: 周陳
指 導 教 師: 姚義靜
2012年5月
摘 要
隨著人們信息化普及程度的提高,人們對信息的要求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性。在移動互聯網傳播為主的當代,微博,博客,論壇,開心網,微電影等各種以“人人都愛傳播,人人都當主播”的互動式平臺大量涌現,新媒介已能獨擋一面。自媒體概念也正是在這種草根蘇醒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在當代的自媒體時代,在微傳播理念得到廣泛的普及以及運用之后,大量的信息隨之產出,信息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了,這種精神食糧被偷工減料或是參雜了各種不良的激素,五花八門的信息隨著四面八方撲面而來,它的有用性被消減了,它的服務性變弱了,信息在數量上猛增,而它的質量卻在不斷下降。筆者主要通過對微博客的兩大主力軍--中國的新浪微博和國外的Twitter的發展現狀進行數據上的統計搜集以及在市場的定位走向進行淺析,從這些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微傳播的有著一片很好的發展前景,那在這樣的發展背后究竟會對社會及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以及在這些光鮮的發展背后什么是我們應該做足的發展中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微傳播;發展策略
Abstract
A new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as the spread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eds up, which requires more and more “right” information both in quantity and in quality.As the main spread of CMNET contemporary,Wei-bo, Blog, BBS, Kaixin001 website, Micro Movie and other communicating channels like this have blossomed, serving as interaction platforms, practicing the ideal of “Everyone loves news-spreading, and everyone loves to be an anchor ”. These new forms of media have emerged as new actors working independently in our daily life, thereafter comes into being the idea of We-Media.In the contemporary of We-media Time, with the idea of Micro-Spreading being widely accepted and used, a large amount of technology has come into being. In this case, information seems “less pure” than in the past—being cut off or added with other “toxic stuff”, causing the “Information Boom”. Therefore, as information increasing in number while recessing in quality, its usefulness has decreased, so as its role of serving. In this article, I will use the data-collecting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esent market position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two main actors in the field of microblog--Sina microblog in China and Twitter in America. According to the data I have collected, I can easily conclude that Micro-Spreading has a bright developing prospect in the future. what effects will it bring to our life? And what should do with it? The answer is all the needed measures in its developing process.#p#分頁標題#e#
Keywords: We the media age; Micro propag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目 錄
1. 緒論 4
2. 自媒體時代 5
2.1 自媒體的定義 5
2.2 自媒體的特征 6
2.2.1 操作簡單,適用于廣大“草根”平民 6
2.2.2 創新節奏快,擴散性強 6
2.2.3 多元化多向性的傳播 7
2.2.4 把關意識不強 7
2.3 自媒體的進化—新媒介的“快餐文化” 7
2.3.1“快餐文化"發展的背后—微傳播 8
2.3.2 微傳播與新媒介“快餐文化”的區別 8
3. 微傳播的發展現狀 8
3.1 國內現狀 8
3.2 國外的現狀 9
3.3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9
4. 傳播過后, 新媒介“快餐文化”的產生 10
4.1 “快餐文化”帶來的影響 10
4.1.1 海量信息堆積,造成真假信息難辨偽 10
4.1.2 對傳統傳播觀念及方式的沖擊 10
4.1.3造成了媒介的跟風趨勢 10
5. 自媒體時代下微傳播的發展戰略 11
5.1 規范化的把關理念 11
5.1.1 國家和政府 11
5.1.2 有較強經濟勢力的利益群體 11
5.1.3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 #p#分頁標題#e#12
5.2擺脫“快餐式”的信息發展趨勢 12
5.3微技術的運營平臺的到位 12
總 結 14
參考文獻 15
附 錄 16
外文資料翻譯 16
外文出處:《We Media》 16
外文資料原文 18
致 謝 21
1.緒論
如今,中國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傳播的節奏也在加快,各類新型的創意信息層出不窮。在現代強大的媒體社會的推波助瀾之下,在手機已經泛濫的眼球經濟時代,各式各樣崛起的新媒介已經統領了大眾的眼球。Michael H.Goldhabe 1997年在美國發表的一篇題為《注意力購買者》的文章中提出的“注意力經濟”,[1]實際上就是“眼球經濟”。
在這個快節奏盛行的時代,電視的收視率需要眼球的觀看,雜志的發行量需要眼球的閱覽,而網絡的點擊率更需要眼球的點擊,這些最終的目的都只是為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崛起的新媒介就像一個變化無常的“巨型金剛”,每天都以不同的面貌變化著。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媒介的傳播方式已經在革新,舊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信息全球化傳播中,信息傳播已經給社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力,其中以網絡傳播手段最為突出。互聯網不同于傳統媒介的地方,它既不是一種提供某種信息的媒介,而只是一種信息平臺,看到別人的信息和發出自己的信息。[2]這無疑標榜了一種新的價值觀越來越受到重視--“自我”價值,這也宣告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
2. 自媒體時代
隨著人們信息化普及程度的提高,人們對信息的要求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性。在移動互聯網傳播為主的當代,微博,博客,論壇,開心網,微電影等各種以“人人都愛傳播,人人都當主播”的互動式平臺大量涌現,新媒介已能獨擋一面。自媒體概念也正是在這種草根蘇醒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中就說道:We are at the beginning of a Golden Age of journalism — but it is not journalism as we have known it.[3]我們正處于全球化新聞開始的年代,這里的新聞不僅僅只是指我們所知道的新聞。言下之意就是說信息是不會局限在一個小范圍里傳播的,信息的傳播正將全球連成一個信息網。而當代網絡傳播的迅猛發展正是充當了這個信息網的助推劑,將各式各樣的信息匯聚到一起,展現在人們眼前。這無疑給自媒體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推進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在弄清楚這些之前,我們很有必要學習和了解究竟什么是自媒體?它和我們現代新媒介究竟有什么關聯?這也是我們了解和掌握當代傳播現狀的重要知識點。#p#分頁標題#e#
2.1 自媒體的定義
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4]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迎合并滿足了民眾自由表達的渴求,參與度積極高漲,社會認知度高成了自媒體效應的最佳目的。網絡擁護者的數量在日益增加,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草根級的平民人物。在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媒介后,當然這跟媒介自身的特點有關,他們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進行傳播自己的價值,在這種越來越自我的個人主見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后,這樣,久而久之,自媒體就很好的充當了大眾說話的“喇叭”功能,使其聲音得到傳播,最后得到認可這樣一個過程。
在自媒體時代,各式各樣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后,在經過大眾的一致認可后,才能允許這樣的聲音美聲遠揚,反之,得到的就是大眾的嗤之聲。這是因為民眾自己能掌握這樣一場淘汰賽,自己既是評委又是參賽者,同時又是觀眾,這就形成了一個“全民皆主”的大舞臺。之所以能形成這樣一個大舞臺,這和自媒體自身的特點是密不可分的。
2.2 自媒體的特征
2.2.1 操作簡單,適用于廣大“草根”平民
自web2.0技術的互聯網運用以來,網絡用戶的數量也達到了空前的壯大,人們已經可以不受任何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發布和分享自己的各種觀點,主流媒體的聲音已經漸漸的被新新媒體的廝殺聲所淹沒。繼最早的DIY個人網站牛刀小試了之后,后來興起的的開心網,博客,論壇,外國的facebook ,騰迅QQ,Qzone以及現在如火如荼的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網易微博,微電影,微視頻,以及國外的Twitter等等,這些都是近年來自媒體的代表。不難發現,這些以電子化,現代化運行的新媒介都具備簡單易操作性,讓人很容易上手。不論身份等級的限制更是吸引和造就了大批的忠實粉絲的追捧。就像如今一個很典型的也是自媒體運作的最成功的例子—新浪微博。稍微有點聞識的都知微博,都上微博,甚至網上流行的見面最熱乎的問候就是“你今天圍脖了嗎?”
由于自媒體本身所具備的操作簡單性,門檻低,這讓網絡自媒體數量日益龐大。在掌握了自媒體這樣一種工具后,通過文字發布或轉述這樣一種方式進行人們感情的互相交流,在這樣一個傳播過程中,相互之間的信息在空間上傳之廣遠和在時間上傳之久遠。文字讓一個人可以向他從來沒見過的人,甚至還沒生出來的人說話。[5]通過文字的這種隱匿性功能,讓自媒體的功能發揮到了最佳的效果。#p#分頁標題#e#
2.2.2 創新節奏快,擴散性強
在網絡發展還沒像今天這么迅猛前,人類的傳播的主要方式還是依靠傳統媒介,像電視,廣播,報紙這些等等。在網絡發展經過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后,傳播的媒介開始發生變化,傳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傳播方式主要偏向于大眾傳播Mass Communication,屬于點到面的傳播,就是大規模的媒介組織向大范圍的受眾傳遞大批量的信息的過程。[6]與傳統的傳播方式對比,當代的傳播方式更偏向于人際傳播,它更注重信息的反饋feedback,它更有利于人們之間信息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而自媒體就是人際傳播運用的最廣泛的例子。它容納百川,能夠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在社會系統中推廣或擴散的的過程中,它與人際傳播密不可分,這樣一個傳播過程中往往會涉及新事物之流行的特殊傳播形式。層數不窮的創新信息伴隨著它傳播快的特點,往往使新的事物或新的概念在第一時間被眾人所知曉。
在創新擴散大的研究中,最有成就的當屬羅杰斯與休梅克。1971年在他倆合著的《創新的傳播》一書中,提出了有名的擴散模式。[7]由于自媒體吸收的信息量大,所以在傳播的過程中往往也是在大面積的傳播給受眾,這就導致了它的擴散性強,既然能海納百川,所以它也能傳之千里。
2.2.3 多元化多向性的傳播
由于自媒體接受的信息來源四面八方,良莠不齊,所以這就引起了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多元化和傳播的多向性。信息接受者在自我傳播的過程中就會有選擇性的進行轉播或復播,實行第二次社會傳播,引起更多人的認知或從眾現象。最終的結果就是讓有效的信息傳達給需要的人,讓這些信息服務于各個需要幫助的行業。而那些無用或反面的信息,因為違背了在每一個人心目中存在著彼此共處的一個社群想象。[8]所以,在二次傳播的自動篩選過程中要不就淘汰掉,要不就引起更多的輿論共鳴,形成反駁與質疑。
2.2.4 把關意識不強
在信息爆炸的多媒體時代,通過多媒體這樣一個平臺,人人都能掌控話語權,表達心聲的力度更強了。像現在流行的新新詞匯,大部分全興起于網上,一些好的,具有創意的詞匯甚至還被納入了漢語詞典,這是傳播過程中好的一面。而壞的一面呢?由于信息已經達到了泛濫的這樣一個狀態,所以產生信息垃圾是必不可免的。這跟當今時代的發展所追求的“更快”的節奏有關。大量的產出,只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就像餐食品一樣,它所能產生的垃圾是不可小覷的。這其中也說明了一個原因,就是在“自我”這樣一個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后,自媒體的把關意識漸漸忽視,對信息的把關意識不強,新聞或信息背后的真實性已經遭到質疑,是否只是一種炒作,宣傳自我價值。用阿特休爾的話來說,“在所有的新聞體系中,新聞媒介都是掌握著政治和經濟權力者的代言人”;不論過去還是現在,新聞媒介都沒有展現獨立行動的圖景,而是為那些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服務。所以,對信息的把控度還應提上心頭。#p#分頁標題#e#
2.3 自媒體的進化—新媒介的“快餐文化”
如今社會的發展加快,自媒體的發展如火如荼,媒體因只追求時效,大量的信息伴隨產出。海量信息造就了新媒介的“快餐文化”現象。在百度上搜“快餐文化”它的定義是只求速度不求內涵的一種現象,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簡版,想學東西只想報速成班。[9]新媒介的“快餐文化”是自媒體的進化論,它是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的產物,是人們只追求其名而不求其實的表現。就像市面上的那些快餐食品一樣,他只凸顯“快”,但缺乏營養。
2.3.1 “快餐文化"發展的背后—微傳播
因快餐文化發展的核心是只注重“快”,這和當今流行的“微傳播”不謀而合。微傳播的核心是“微”,即傳播的以最簡短的內容以最快的速度傳播給受眾。所以這也道出了微傳播的發展其實就是一種快餐文化,即加快了傳播的速度,加快傳播的內容。加拿大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曾提出一個訊息:媒介即訊息。 [10] 也就是說每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而微傳播的出現正是當下人們新的生活方式的寫實。
2.3.2 微傳播與新媒介“快餐文化”的區別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時代的不斷推新,快速便捷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微傳播正好彌補和滿足了時代快速發展中人們對快餐文化消費的需求,但是微傳播是不是就等于新媒介的“快餐文化”呢?微傳播以傳播微容量為主,從傳播的形式來看的確屬于新媒介的“快餐文化”下的產物,但又不能說它完完全全就是“快餐文化”,兩者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的。
當下,借助手機和網絡的發展,微傳播的主要形態有微博,微電影,微訪談,微論壇,淺閱讀...它們都以“微”字著稱,以短小快捷的內容為核心,它的這種傳播內容形式與快餐文化的”快”有異曲同功之處,都是以最快捷的速度滿足人們的需求。再者,微傳播只是新媒介“快餐文化”下的衍生物,它倆的發展是有個先來后到的順序的,可以說新媒介快餐型的文化消費方式催生了微傳播的崛起。
從性質上看,微傳播屬于一種動態的傳播形式,而新媒介的“快餐文化”則是屬于一種意識形的的消費文化形式,兩者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微傳播的發展現狀
#p#分頁標題#e#
3.1 國內現狀
在過去的一年里,就中國的自媒體發展狀況來看,微博是中國互聯網上最紅火的一個網絡輿論載體,也是以微傳播為發展理念發展得最快的一個產品。微博的興起這和國外的Twitter絕對密不可分,可以說是中國版的Twitter,它是一種模仿式的創新。微博最初的定位只是以一種簡單快捷的方式來娛樂大眾,漸漸地它也開始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政治功效,并作為一種民主化和媒體化的工具彰顯社會效應。就像先前不久的“紅十字會的郭美美事件”,以及“動車事件”等等,它都以最快捷的報道方式充當了主播的功能,同時又以輿論的方式傳達到政府機關那里,引起社會共鳴。微博具各個功能于一身,所以自一推出,就受到了眾人的喜愛和追捧。
據新浪CEO曹國偉通過電話會議向外透露,截止目前新浪微博用戶數已突破2.5億規模。[11]同時新浪微博已和多家企業和網站建立了鏈接和共享的合作關系,明星,名人,政府機關以及媒介的入駐更是讓微博百家齊放,熱鬧非凡。不得不說,微博的誕生是自媒體時代下微傳播衍生和運作得最成功的例子。據TechWeb8月23日的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22日早上,新浪微博以“Share happiness with 200 million people here!”為宣傳語,在美國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中心的納斯達克塔樓展出廣告。這意味著新浪已經做好了進軍國際市場的準備。
3.2 國外的現狀
要論個微博客的鼻祖那非Twitter(推特)網站莫屬。Twitter網站于5年前發布,創立于2006年7月13日,它已經從一個最初以未知的短信和網絡服務的網站發展為一個最具關注力的社會媒體。國內的微博客大都數的靈感
都來源于國外的Twitter。如國內著名的微博有網易微博、搜狐微博、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MySpace聚友網等數家網站。在一份Social Networking的調查報告中顯示,Twitter的使用由網絡使用者年齡自2010年底已經翻了一番(9%至19%),年齡使用從35-44也大幅增加(8%降至14%)。[12] On Friday, Twitter's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aid in a message sent out over the micro-blogging service that 350 billion tweets were delivered each day.2011年7月8號,Twitter工程部門通過微博更新一條消息說,每一天的微博發放量為3500億條,可見微博在國外是多么受到人們的喜愛。[13]
3.3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筆者主要通過對微博客的兩大主力軍--中國的新浪微博和國外的Twitter的發展現狀進行數據上的統計搜集以及在市場的定位走向進行淺析,從這些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微傳播的有著一片很好的發展前景,那在這樣的發展背后究竟會對社會及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以及在這些光鮮的發展背后什么是我們應該做足的發展中的應對措施,這些都將是本dissertation所將探討的。#p#分頁標題#e#
http://www.400190.com/
傳播過后,新媒介“快餐文化”的產生
4.1 “快餐文化”帶來的影響
4.1.1 海量信息堆積,造成真假信息難辨偽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多媒體,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等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對于生活的要求不僅僅只停留在物質上的提高,它還包括了精神上的提高,這樣的需求也就好應急了信息時代的發展需要,媒介文化成了人們真正的精神食糧。
在當代的自媒體時代,在微傳播理念得到廣泛的普及以及運用之后,大量的信息隨之產出,信息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了,這種精神食糧被偷工減料或是參雜了各種不良的激素,五花八門的信息隨著四面八方撲面而來,它的有用性被消減了,它的服務性變弱了,信息在數量上猛增,而它的質量卻在不斷下降。因自媒體的門檻降低,被放入進來的信息真正操刀的不知是誰,信息背后的真相讓人們有了憂慮的態度,持“懷疑主義”越來越多,炒作成了不知真假信息最后的解釋,這造成了整個社會的信用度降低,人情越來越冷淡。
4.1.2 對傳統傳播觀念及方式的沖擊
以微傳播為理念,快捷,簡單是“快餐文化”的主打品牌。和傳統的傳播媒介對比,新媒介它不僅沖擊的舊的傳播制度,舊的傳播理念,同時也抑制的舊的傳播的發展。“快餐文化”雖然跟隨著人們的快節奏生活,適應了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但是人們還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快餐文化”。有句話說得好,“經典的才是最好的”。對于傳統的傳播文化,我們不應該拋棄,吸收里面的精華才是最終的可取之道。
4.1.3 造成了媒介的跟風趨勢
在看到快餐文化背后的經濟效益后,越來越多的商家瞄準了新興的微傳播的發展前景。所以造成了市面上出現的微博客越來越多,商家擠破了腦袋去復制一摸一樣的網站,跟風盛行。不能說這種趨勢不好,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去模仿而缺乏創新,那樣媒介的發展還會向前嗎?又何來帶動網絡的發展?
5. 自媒體時代下微傳播的發展戰略
對于信息的“自由流通”少數發達國家主張世界信息流通應該是絕對自由的,不應受到各國政府的人為干預,對此,發展中國家因以傳播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現實利益不沖突為前提。對于新媒體的發展,好壞影響絕對是同時出現的,那對于在自媒體時代下微傳播的未來發展戰略是迫在眉睫我們應提前想好的。#p#分頁標題#e#
5.1 規范化的把關理念
5.1.1 國家和政府
傳播的本質體現為信息的流通。[14]所以,對于海量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勢必會出現語言失當。在我國,互聯網監管立法還非常薄弱,國家和政府應盡快建立微博管理的法律、法規,有力度的規范和管理信息的流通,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由于現在網絡上的上流行微傳播,所以語言的來源都是即興語言。用溫德爾-約翰遜的話說:“基本上,我們說的話,從來都是在講自己。”所以帶個人主觀色彩比較強。對于這種未經過驗證正確性的,要用立法來把關的必要。迄今為止,我國針對網絡監管的法律只有一部準法律性文件,即2000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它以刑事處罰為主,但也包含對行政立法的相關要求。[15]微博上每天的都在進行碎片式的話題討論,只有在話題的討論方面進行有效的引導,國家和政府才才可以利用網絡對網民進行論政意識的引導,將微傳播有效運用到政治和社會生活中。
5.1.2 有較強經濟勢力的利益群體
現在掌握微傳播的大部分是有較強的經濟勢力的利益群里,所以對于“把關”這一部分也是和他們緊密相連的。首先這一部分群體要端正好自己的經營理念,不能盲目的以新媒介的經濟利益為目標,應該有要和新媒介同進退的觀念才正確。積極促進自媒體的進一步發展,好好規范自己的管理制度,加強與消費者的聯系,加強反饋信息的及時回復建設,和消費者做到及時,有效的互動。對于信息的流通及傳播,要確保信息的正確無誤性,要正確的引導消費者的觀念。要主動擔當起大眾傳播事業的重要作用。
5.1.3 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
如果媒介提供的虛假報道或廣告,最先、最直接損害的就是廣大受眾的實際利益,那么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就算得上是把關建設里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受眾應積極扮演好自己的把關人的角色,維護好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對信息進行正確的判斷,提高自己對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對于那些不良的信息要堅決抵制和反抗,不要盲目的參與“跟風”話題的討論,導致不良話題的進一步傳播,要學會擺脫“快餐式”的信息閱讀而走向深入與思考,積極促進健康的文明的網絡生存環境建設。
5.2 擺脫“快餐式”的信息發展趨勢#p#分頁標題#e#
面對信息的日益海量化,信息很難做到精益求精。很多信息只為博得受眾的眼球,而不顧信息帶來的后果,只一味的追求“快餐式”的發展,而這種跟風也日益嚴重,導致大部分的媒介都趨之于微傳播,但實際上只注重于形式的“微”很難在內容上達到標準要求,這樣往往很容易造成信息的生產和流通不平衡,[16]造成信息供過于求,同理經濟論,這樣也會發生“信息危機”。[17]在百度詞條里搜“信息危機”它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導致那些主題綜合網站服務器出現問題,從而影響世界政治,金融領域。所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出現的唯一辦法就是我們要提煉我們的信息,不要大規模的復制和上傳不真實的信息。不要把微媒介當成泄憤和擾亂民心的利益工具。
5.3 微技術的運營平臺的到位
對于微傳播平臺的提供商來說,加強微傳播的自律主要是指技術上的自律。由于技術對于微傳播的內容管理和約束起著最關鍵的作用。因此,提供商應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來規范微傳播的運營。如新浪微博的實名制管理,這就是個很好的規范作用,當然對于前不久出現的“郭美美事件”,這說明了我們國家的微傳播運營機構的管理還不夠成熟,還應更全面的考慮到在運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要找到解決的方案,更科學全面的規劃好一系列“發展中”的問題。要及時的做好對于微傳播內容上的嚴格審核,杜絕不良的信息輕而易舉的進入大眾傳播。如建立微傳播自律委員會等等,用制度來規范內容。
總 結
在自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信息傳播已經給社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更加前所未有的強大的沖擊力,新媒介帶來的“快餐文化”雖然跟隨著人們的快節奏生活,適應了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但是這種精神食糧被偷工減料或是參雜了各種不良的激素,所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出現的唯一辦法就是我們要提煉我們的信息,不要大規模的復制和上傳不真實的信息。不要把微媒介當成泄憤和擾亂民心的利益工具。對于信息的日益海量化,我們更要做到對信息處理上的精益求精。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128883.htm.
[2]陳力丹.世界新聞傳播史: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3.
[3]Shayne Bowman,Chris Willis.We Media[R].American: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2003.7.
[4]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3.htm.#p#分頁標題#e#
[5]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280.
[6]李彬.傳播學引論增補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3.8.
[7]李彬.傳播學引論增補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3.8.
[8]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20-121.
[9] http://baike.baidu.com/view/394523.htm.
[10]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1] http://www.donews.com/original/201111/802908.shtm.
[12] Aaron Smith.Twitter Update 2011[M].2011.Jun 1.
[13]http://latimesblogs.latimes.com/technology/2011/07/twitter-delivers-350-billion-tweets-a-day.html.
[14]李彬.傳播學引論增補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3.8.
[15] 孫旭培.新聞傳播法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95.
[16]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7]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6345.htm.
附 錄
外文資料翻譯
附錄A:自媒體
第 1 章: 簡介參與式新聞
1995年,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他的書中《數字化生存》中預測在線新聞可能會讓讀者有能力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主題和來源。
尼葛洛龐帝因為顧及到許多監護人的傳統新聞學。所以叫它 “我的日報,”這樣是為了激發讀者能夠縮小視野范圍的覆蓋面,能夠覺察到一些正在受到破壞的“傳統媒體的哲學支柱”。
它就像把刃刀,8年前讓人擔憂的景象,似乎在某些程度上將要成真。例如,華爾街日報、 MSNBC.com、 華盛頓郵報和 CNN,在他們的個人主頁上,讀者能享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個性化設置。
上百萬的雅虎會員定制了他們自己的雅虎私人新聞入口,和橫遍全球的編輯在日報中用的新聞報告相同。 谷歌的新聞頁面使用計算機算法從成千上萬的新聞網站的來選擇頭條新聞 — 創建全球的報攤、 排序。
媒體的批發商點從福克斯新聞和德拉吉報道個人博客中制造各種葛洛龐帝武斷設想的消息。
但這僅僅只是未來在線新聞的繼續外推法。-按菜單點菜的新聞?更多個性化的意味著對一個民主國家的更多了解嗎?
以未來學家和作者的華茲.瓦克爾的觀點來看,這個不是更多的個性化設置而是更多觀點的問題。瓦克爾認為世界轉動的速度到比人們追趕的的速度更快。因此,有很少的公共參照文獻參照可以參照。這樣使觀念、 樣式、 產品和習俗從邊緣到主流的速度越來越快。#p#分頁標題#e#
瓦克說,為了反對混亂,消費者正在尋求更多的觀點。他們利用上網的時間以相同的方式來閱讀專業和非專業的評論來研究購買汽車。但當新聞一旦來臨的時候?和他們正在做什么呢?將來他們要怎樣做呢?
要理解瓦克爾的建議,你就必須找來來自今天的未來的人,并向他們學習。你要怎樣才能找到來自未來的人?找到早期的使用者 — 使用用合適新方法操控技術的人。
在南韓,它看起來就像未來的在線新聞提前到達了幾年。
在那個國家,OhmyNews.com是最具影響力的在線新聞網站,每天大約吸引2 萬點擊者。不同尋常的是,在OhmyNews.com網站, 讀者不僅可以選擇他們想要閱讀的新聞,還能撰寫它們。
在超過 26,000 的注冊公民記者的幫助下,在未來的四年里,這種在線合作報紙已成為媒體最直接的挑戰。與競爭對手對不同的是, OhmyNews 也呼吁速度、 響應能力以及網站面向社區的性質。
現在,因為它的出現,讓“我們的日報”的觀點逐漸代替“我的日報”。
“自媒體”的崛起
一位名望深遠的新聞專家發現,當新聞看守人的領導權第一次受到威脅,這在歷史上一個罕見的時刻,這不僅僅是因為新技術和競爭對手,而是潛在的對觀眾的服務。因為有了易于使用的 Web 發布工具、終端連接和日益強大的移動設備,這讓在線觀眾已成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這也成為創造和傳播新聞信息的手段。這些僅僅只是在互聯網上:
·根據皮尤互聯網項目,發生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了各大傳統新聞網站最嚴重的網上交通事故。人們對信息的巨大需求讓許多大型的新聞網站轉向電子郵件、 博客和論壇",讓對9.11事件的有關行動的評論作為“信息的管道”互聯網上的反饋信息引起了新的“自己動手新聞”的擴散。來源于目擊者和圖片庫的一切的信息,評注和個人講的故事幫助了人們集中對混亂、 憤怒和損失感的把握,以及在悲劇后的覺醒。
·在伊拉克戰爭發生后的前幾天,皮尤發現只有3%%的美國網民把互聯網作為他們了解戰爭的首要工具。在戰爭發生后的的幾周內,這個數字增長到了17%。該報告還指出“博客使互聯網的使用者增加了4%。
·在哥倫比亞航天飛機災難發生后, 新聞和政府組織,特別是達拉斯晨報和美國航天局,馬上呼吁市民提交的目擊證人帳戶和照片,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導致飛船解體原因的線索。
·ABCNews.com 意識到要覆蓋到 2004年政治候選人,并讓他們對博客中報告的內容發表評論。此外,在2003年7月,總統候選人霍華德 · 迪恩作客萊斯格的博客一周。(未來的美國總統不但會考慮他或她的優點,魅力、 經驗或投票記錄,而且在他或她的博客是否較好的基礎上)。#p#分頁標題#e#
· 高校教練員、 運動員和體育媒體恒守無數歌迷的論壇網站,這成為了市場新聞大爆料的突破口。 ugasports.com是一個致力于佐治亞大學體育的網站,創始人史蒂夫.帕特森曾說過,你不能期待你去任何地方或做任何事都不被看到,因為現在每個人都是一名記者。
·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 英國廣播公司早就知道可能無法部署足夠的攝影記者覆蓋全世界,來報道成千上萬的人在反戰示威游行。于是,他把手伸向觀眾,BBC公司把讀者用數碼相機和手機的內置相機拍攝的最好的畫面發布其網站上。
外文資料原文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In his 1995 book Being Digital, Nicholas Negroponte predicted that in the future, online news would give readers the ability to choose only the topics and sources that interested them.
“The Daily Me,” as Negroponte called it, worried many guardians of traditional journalism. To actively allow a reader to narrow the scope of coverage, observed some, could undermine the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traditional media.”
The vision that seemed cutting edge and worrisome eight years ago seems to have come partly tru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SNBC.com, The Washington Post and CNN, to name a few, all offer readers some degree of personalization on the front pages of their sites.
Millions of Yahoo members customize their MyYahoo personal news portal with the same news wire reports that editors use in daily newspapers across the globe. Google's news page uses a computer algorithm to select headlines from thousands of news sites — creating a global newsstand, of sorts.
And media outlets from Fox News and the Drudge Report to individual weblogs offer the kind of opinionated slant to the news that Negroponte envisioned.
But is the future of online news simply a continued extrapolation of this trend — news a la carte? Does greater personalization necessarily mean greater understanding for a democracy?
In the view of futurist and author Watts Wacker, the question is not about greater personalization but about greater perspectives. According to Wacker, the world is moving faster than people can keep up with it. As a result, there are fewer common cultural references that can be agreed upon. Ideas, styles, products and mores accelerate their way from the fringe to the mainstream with increasing speed.
To combat the confusion, consumers are seeking more perspectives, Wacker says. They research an automobile for purchase by spending time online and reading both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reviews alike.
But what are they doing when it comes to news? And what will they be doing in the future?#p#分頁標題#e#
To understand that, Wacker advises, you must seek out people from the future today and study them. How do you find people from the future? Locate early adopters — people who are using and appropriating technology in new ways.
In South Korea, it looks like one future of online news has arrived a few years early.
OhmyNews.com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online news site in that country, attracting an estimated 2 million readers a day. What's unusual about OhmyNews.com is that readers not only can pick and choose the news they want to read – they also write it.
With the help of more than 26,000 registered citizen journalists, this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paper has emerged as a direct challenge to established media outlets in just four years.
Unlike its competitors,ohmynews has embraced the speed,responsiveness and community-oriented nature of the web.
Now, it appears, the vision of "The Daily Me" is being replaced by the idea of "The Daily We."
The rise of we media
The venerable profession of journalism finds itself at a rare moment in history w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ts hegemony as gatekeeper of the news is threatened by not just new technology and competitors but, potentially, by the audience it serves. Armed with easy-to-use Web publishing tools, always-on connections and increasingly powerful mobile devices, the online audience has the means to become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And it's doing just that on the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Pew Internet Project,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Sept. 11, 2001, generated the most traffic to traditional news sit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Web. Many large news sites buckled under the immense demand and people turned to e-mail, weblogs and forums "as conduits for information, commentary, and action related to 9/11 events." The response on the Internet gave rise to a new proliferation of“do-it-yourself journalism.” Everything from eyewitness accounts and photo galleries to commentary and personal storytelling emerged to help people collectively grasp the confusion, anger and loss felt in the wake of the tragedy.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of the war in Iraq, Pew found that 17 percent of online Americans used the Internet as their principal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war, a level more than five times greater than those who got their news online immediately after the Sept. 11 terrorist attacks (3 percent). The report also noted that "weblogs (were) gaining a following among a small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4 percent)."·Immediately after the Columbia shuttle disaster, news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Dallas Morning News and NASA, called upon the public to submit eyewitness accounts and photographs that might lead to clues to the cause of the spacecraft's disintegration. #p#分頁標題#e#
·ABCNews.com's The Note covers 2004 political candidates and gives each an individual weblog to comment back on what was reported.In addition, presidential candidate Howard Dean guest-blogged on Larry Lessig's weblog for a week in July 2003. (A futur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might be chosen not only on his or her merits, charisma, experience or voting record but on the basis of how well he or she blogs.)
·College coaches, players and sports media outlets keep constant vigil on numerous fan forum sites, which have been credited with everything from breaking and making news to rumor-mongering. "You can't go anywhere or do anything and expect not to be seen, because everyone is a reporter now," says Steve Patterson, who operates ugasports.com, a Web site devoted to University of Georgia sports.
·Before the Iraq war, the BBC knew it couldn't possibly deploy enough photojournalists to cover the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who marched in anti-war demonstrations. Reaching out to its audience, the BBC News asked readers to send in images taken with digital cameras and cell phones with built-in cameras, and it published the best ones on its
Web site.
致 謝
首先衷心的感謝參與我dissertation答辯評審的各位老師!
本dissertation的工作是在我導師姚義靜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姚義靜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耐心的教導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謝長期以來姚老師對我dissertation的關心和指導,以及對我dissertation提出了許多的寶貴意見。您的誨人不倦的為師之道讓我銘記于心,受益匪淺。在此,謹向她致以誠摯的敬意和深深的謝意!
同時,感謝參考文獻的作者們,他們的勞動和智慧是我思考的源泉。
感謝實習單位衡陽市鏵潤置業有限公司的周新華給與我的關心和幫助。
感謝我的至親至愛的同學們,四年里,我們情同手足,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給了我最溫暖的問候與最無私的幫助,忠心的祝福他們,祝他們前程似錦!
最后,感謝我最最摯愛的家人,無論何時都在背后默默的支持著我,鼓勵著我,是我前進的動力。感謝多年來對我學業的全力支持!祝福家人永遠健康平安!
再次感謝各位答辯組老師在百忙之中對本dissertation的審閱和指導,本dissertation還有諸多亟待改進和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提出建議!
謝謝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