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醫學類碩士論文,本研究設計了神經導航引導下cT BS模式靶向小腦治療ID的探索性研究,收集患者臨床信息、相關量表、T1加權結構成像與DTI數據,旨在觀察cT BS治療對失眠癥狀的改善效果及其對腦類淋巴系統功能的影響,揭示cT BS作用于小腦在失眠調控中的關鍵作用以及探討可能的病理機制,為ID的治療及病理機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設計與倫理
1.1納入標準
1)年齡18-60歲;
2)符合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Ⅴ)中失眠障礙的診斷標準;
3)PSQI評分>10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4分;
4)試驗前1個月及試驗期間未服用影響睡眠相關藥物,如抗焦慮抑郁藥、中樞興奮性藥物、麻醉鎮痛藥、鎮靜催眠藥、利尿劑、糖皮質激素等;
5)可配合完成治療及相關檢查項目;6)患者及家屬充分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排除標準
1)無法配合完成治療及各項檢查;
2)存在其他類型的睡眠障礙(如與睡眠相關的運動障礙、睡眠過度或睡眠異常、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
3)近兩年內有精神類藥物或酒精依賴或濫用史;
4)試驗前1個月內或試驗期間計劃跨時區(≥3個時區)旅行;
5)工作性質需上夜班或輪班;
6)在試驗前1個月或試驗期間計劃進行手術治療;7)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帕金森綜合征、嚴重感染、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伴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或伴有精神障礙;
8)合并癲癇病史;
9)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0)存在經顱磁刺激及MRI禁忌證,如體內有金屬或植入設備,如心臟起搏器、腦深部刺激器等;
11)同時參與其他臨床試驗;
12)患者或家屬撤回知情同意書。
2研究方法
2.1治療方法
1)儀器參數:本研究所使用的是GTMEDI技術公司生產的YD-MT500型經顱磁刺激治療儀。
2)刺激強度:受試者取舒適放松坐位,使用單脈沖模式刺激利手側拇指運動區皮層M1區,當連續施加10次刺激脈沖時,若50%的刺激強度(即5次脈沖)可有效誘發目標肌群(拇短展?。┦湛s反應,則將該閾強度值定義為靜息運動閾值(Restingmotor threshold,RMT)。cT BS治療的刺激強度設置為80%RMT。
3)神經導航定位:利用TMS神經導航系統對患者磁共振T1加權影像腦三維模型重建后定位到雙側小腦齒狀核。
4)雙側小腦cT BS刺激的模式設置:30 Hz的三聯脈沖以6 Hz頻率持續重復發放,在33.2 s內產生共計600個脈沖,雙側小腦各交替重復刺激兩組,每組間隔時間5 min,每側小腦刺激脈沖數共計1200個,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2周,共計10次治療。
5)雙側小腦假刺激的模式設置:YD-MT500型經顱磁刺激儀操作系統內置對照組選項,在其中設置刺激參數與研究組一致,可實現只發出聲音而無刺激的操作。治療由專人進行操作,受試者對干預措施不知情。
6)其他治療:在試驗前1個月或試驗中未服用影響睡眠的藥物(非處方安眠藥、苯二氮卓類藥物或催眠藥等);維持基礎疾病用藥,如降壓藥、降糖藥等。
2.2病例資料的收集
在入組時,收集患者性別、年齡、工作、失眠年限、睡眠障礙情況、既往史、家族史、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SS)、失眠嚴重程度指數(ISI)、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等信息。2周治療結束后及1個月隨訪時再次評估PSQI、ESS、ISI、HAMA、HAMD。治療開始前24小時內完成受試者的擴散張量成像(DTI)數據采集并計算沿血管周圍間隙(ALPS)指數,治療結束后1個月隨訪時再次進行DTI數據采集。

3 研究結果 ...................... 16
3.1 入組患者臨床資料 ........................ 16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及 1 月隨訪時 PSQI 評分比較 ..... 17
3.3 治療前后PSQI各因子評分的比較 ........... 18
4 討論 ................................. 25
5、結論 ................................ 30
4討論
失眠是最普遍的睡眠障礙,涉及6%-10%的普通人群,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78],失眠對受影響個體的健康和日常生活有廣泛的影響。例如,失眠障礙會增加多種軀體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功能障礙[79]。失眠可表現為不同的臨床特征,例如:入睡時間長、睡眠時間短、睡眠碎片化程度高,并且會導致其他軀體和心理健康問題[80,81]。失眠對情緒調節產生負面影響,在精神障礙中很常見,它可能預先存在,或由精神障礙和/或精神藥物(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睡眠干擾作用引起[82]。研究表明失眠障礙的治療,無論是單獨治療還是與針對精神障礙的療法聯合治療,不僅可以改善睡眠,還可以改善應激性創傷心理障礙、焦慮和抑郁等白天癥狀(尤其是在臨床人群中),并提高抑郁癥緩解率[83,84]。失眠的藥物治療在實踐中被廣泛使用。在美國和日本,分別有近50%和90%的失眠患者選擇藥物治療[85]。最常用的藥物是苯二氮卓類受體激動劑,主要分為苯二氮卓類藥物和非苯二氮卓類藥物[86]。藥物對短期治療失眠有效,但存在依賴性、戒斷癥狀和次日宿醉等風險[87]。CBT-I包括針對維持失眠行為的干預措施,例如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認知重構和放松,是失眠障礙的首選治療[88]。與藥物治療相比,CBT-I促進睡眠的作用更加持久,并且沒有嚴重的不良副作用和藥物依賴風險[89]。然而CBT-I仍存在依從性差、起效慢、治療周期長等問題。近年來,神經調控治療因其可接受性強、不良反應小、療程短等優點逐漸成為失眠富有潛力的治療方式。

結論
cT BS靶向小腦可提高失眠障礙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失眠,同時可改善失眠障礙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并可產生長期療效。cT BS治療可能對失眠障礙患者的大腦類淋巴系統功能未產生顯著影響。類淋巴系統功能的下降可能與失眠障礙患者的嗜睡、失眠嚴重程度和抑郁癥狀的加重相關,提示腦類淋巴系統的功能變化可能在失眠癥狀的產生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總體而言,本研究表明cT BS模式可能是治療失眠障礙的一個有效且安全的干預手段,且其療效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和機制探索潛力。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