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碩士論文,本文以珠海中職學校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為個案,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結合群體動力理論、領導理論與聚類理論,系統探討其建設背景、發展歷程、建設模式、成效特征及影響因素,旨在為同類工作室的建設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路徑。
第一章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自2018年起,廣東省教育廳開展中職學校關于省“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遴選活動,然而其建設過程尚未被全面研究以及深入理解。為了進一步提高中職學校名師工作室的建設效能,充分發揮其在教師培養和人才培養質量中的價值,對廣東省珠海市DY中職學校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職業教育的深化改革,傳統的技工教育已不再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中職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重要途徑,為緩解職業教育中兼具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教師資源不足問題,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建設職業教育“雙師型”名師工作室。
2016年11月3日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中提出遴選國家級(省級)中高職示范學校具有教學專長的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等主持建立“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牽頭組織區域內中高職學校銜接專業教師,采取集中面授和網絡研修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為期不少于4周的團隊研修1。
2017年4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支持“雙師型”名師工作室、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主持人有效開展工作。加強培訓教學、學員、考核結業和經費使用管理,開展項目總結評估,建立培訓檔案2。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的目的
目的一:廣東省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先鋒,亟須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建設模式,以應對當前中職教育面臨的“雙師型”教師短缺、校企合作不深入等挑戰。
目的二:推廣珠海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建設的成功經驗以及成效,是為了給其他中職學校的名師工作室的建設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并為廣東省中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二)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豐富職業教育師資建設與改革理論,該研究可以進一步補充國內關于中職教育發展與教育改革的研究,以珠海中職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與運行情況,有助于加強對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認知。盡管中職教育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對于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因此,研究“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與運行情況,對于推進中職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有助于填補相關研究領域在區域特色和中職教育層次的理論空白,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差異會對“雙師型”教師培養產生不同影響,廣東省作為經濟強省和制造業大省,其中職“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與運行必然有獨特之處。對其研究可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中職教育針對性的理論成果,豐富職業教育師資建設與改革理論的多樣性。
第二章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背景與發展歷程
一、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背景
(一)相關政策驅動與區域響應
基于教育改革深化與師資隊伍建設需求,2012年珠海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創建具有顯著時代特征與區域教育發展背景。自新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實施“以教師為本”的戰略轉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在此宏觀政策導向下,全國范圍內涌現出以名師領銜、團隊協作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熱潮,其中江浙滬等教育發達地區率先構建了“高校-教研機構-中小學”三位一體的名師工作室的建設機制。以上海為例,其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通過“項目驅動、課題引領”的創新模式,有效推動了教學改革與課程開發,相關成果在長三角地區形成示范效應。在珠三角地區,廣州市教育局于2012年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名師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首批遴選了12個中職名師工作室,重點覆蓋數控技術、汽車維修等區域支柱產業相關專業。深圳市則通過“校企雙主持人”制度,將企業技術專家納入工作室建設體系,形成“教學創新+技術研發”的雙向賦能機制。形成“1+N”學科教研網絡,通過跨校際協作開展教學診斷、課程資源共建等活動,特別是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的示范作用下,名師工作室逐漸成為整合行業企業資源、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面對區域教育發展新態勢,珠海市教育局于2012年出臺《珠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打造十個市級名師工作室”的發展目標。
二、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建設與發展的歷程
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由專家團隊、學員以及辦事人員組成,“雙師型”名師工作室成員包括工作室主持1人、職業院校教師2人、企業人員2人、工作室助手1—2人,學員10—12人。
(一)初創階段(2012-2018):奠基與探索
1.早期組建與定位
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在被評為省“雙師型”名師工作室之前的名稱是叫D烹飪名師工作室,主要服務于烹飪專業,創建于2012年,在當時珠海的NP中學中職部創建的,當時是珠海市香洲區首屆名師工作室之一,在創建初期,D校長擔任工作室主持人,剛創建之初只是本學校的幾位烹飪專業的老師加入,當時還沒有招收學員。
在訪談過程之中,D校長提到2012年創建名師工作室的原因:那時候是這樣,我們當時的這個局長啊,這個香洲區教育局局長的理念是很先進的,局長覺得我在專業教學技能方面很突出,然后也很有特色,覺得我指導的教師與學生無論是在珠海市還是廣東省的中職教育各類比賽中獲得了不少的獎項,就提出讓我創建一個以個人命名的工作室,想要我發揮輻射引領的作用,然后打造一支教育強師,建設一支理論與實踐都非常強大的師資隊伍。但是當時我還未評上高級教師職稱,于是教育局破格讓我以個人名字命名來申報區級名師工作室,我記得非常清晰當時就25個名師工作室,我們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我們工作室在2012年時是廣東省唯一一個以個人命名職業教育的這個烹飪專業的名師工作室(DQ-01 2024.7.09訪談記錄)
第三章 “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個案分析 .................... 47
一、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目標與建設任務 ......................... 47
(一)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目標 ........................................... 47
(二)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任務 ........................................... 49
第四章 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建設特點與成效 ........................ 80
一 、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特點 ...................................... 80
(一)充分發揮名師引領作用 ............................ 80
(二)創新工作室建設模式 .................................... 81
第五章 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建設成效的因素分析 ........................ 103
一、外部因素分析 ........................... 103
(一)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與管理 ............................. 103
(二)工作室成員學員所在學校的支持 ........................ 104
第五章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建設成效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分析
(一)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與管理
1.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
教育行政部門通常會為名師工作室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政策上,教育行政部門會出臺相關文件,明確名師工作室的定位、職責、發展目標等,為名師工作室的成立和運行提供堅實的政策基礎。資金上,教育行政部門會撥付一定的經費,用于名師工作室的基礎設施建設、教學設備購置、教學活動開展等,確保名師工作室能夠正常運轉。D名師工作室也不例外,先是受到珠海市香洲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后來被遴選為省“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后,受到省級教育廳的大力重視。
2.良好的管理與評價機制
教育行政部門是名師工作室的管理者和評價者。教育行政部門通常會對名師工作室進行統一管理,包括遴選工作室主持人、審批工作室成員、制定工作室發展規劃等。這種管理機制有助于確保名師工作室的規范運行和高效發展。通過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教育行政部門能夠對名師工作室的運行情況進行有效地監督和指導。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定期組織專家對名師工作室進行評估,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名師工作室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還可以對表現優秀的名師工作室進行表彰和獎勵,激發名師工作室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第六章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創新引領、動態演進階段
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歷經“初創—發展—成熟”三階段,其建設路徑體現出從資源整合、制度完善到創新引領的動態演進。初創階段(2012-2018)以基礎搭建為主,通過校企合作與平臺升級奠定發展根基;發展階段(2018-2021)聚焦多元學習平臺構建與產教融合深化,推動教師能力提升與教學改革;成熟階段(2022-至今)則通過個性化發展支持、管理機制優化及社會責任實踐,形成區域示范效應。
2.創新雙核驅動、多元協同的建設體系
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創建了“雙核驅動、多元協同”的建設體系:確立教學能力與專業技能并重的雙維度培養目標,實施校內師徒傳承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雙軌研修機制,形成包含考核、資源共享、校企聯動的制度架構。創新構建“線上+線下”混合研修模式,建立動態化、差異化的教師成長評價體系,配套全過程跟蹤管理的個人發展檔案。D“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的建設模式創新,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深化區域協作、強化產教融合及優化管理機制,形成了區別于傳統教師培訓的復合型發展路徑。
“校內傳承+校外實踐”的復合培養體系:通過“以師帶徒”模式,結合示范性教研活動與專題講座,實現教學經驗的代際傳遞;混合式研修: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研修活動(如課程開發、教學研討),打破時空限制,提升培訓效率。企業跟崗實踐:組織教師深入酒店、餐飲企業進行崗位實踐,強化“雙師型”教師的產業實操能力;跨區域交流:通過“粵澳合作”“江浙地區聯動”等項目,引入先進職業教育理念與技術,拓寬教師視野。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