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與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其發展對我國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推
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我國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金融資源配置尚不均衡等問題突出。金融業是生產力發
展的關鍵動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金融業服務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金融科技迅猛發展,其重塑金融活動、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使其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潛在有
效切入點。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能否有效賦能企業新質生產力、通過何種渠道產生影響以及作用強度的影響因素等問題亟待研究。 本文圍繞“金融科技與企業新質生
產力”的因果關系展開研究。首先,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和基礎理論,構建金融科技影響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框架,從融資端的資本結構優化效應和投資端的投資效率優化
效應深入剖析其內在作用機制。其次,選取2011-2022年A股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基于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點構建其指數體系并用熵值法合成企業新質生產力指
數,同時依據地區金融科技公司數量等構建金融科技指數。最后,運用多維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工具變量法、分組回歸等多種方法,實證檢驗研究假說。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
,金融科技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呈現顯著正向效應。第二,從機制上看,金融科技在融資端緩解企業融資約束、提高信貸配置效率,通過資本結構優化效應促進企業新質生
產力發展;在投資端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增強外部治理強度,通過投資效率優化效應促進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第三,異質性檢驗表明金融科技對不同規模、所有制企業及不
同行業企業的影響存在差異,對小企業、非國有企業、高科技和非重污染行業企業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
1.2.1 研究內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創新點
2 文獻綜述
2.1 金融科技的研究綜述
2.1.1 金融科技的內涵
2.1.2 金融科技的測度
2.2 新質生產力的研究綜述
2.2.1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2.2.2 新質生產力的測度
2.2.3 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因素
2.3 金融科技對新質生產力影響的研究綜述
2.4 文獻評述
3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3.1 理論基礎
3.1.1 信息不對稱理論
3.1.2 優序融資理論
3.1.3 委托代理理論
3.2 理論分析
3.2.1 金融科技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直接影響
3.2.2 金融科技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間接作用機制
4 金融科技與企業新質生產力指標測算和特征事實分析
4.1 金融科技指標測算和特征事實
4.1.1 金融科技的概念界定
4.1.2 金融科技指標測算
4.1.3 金融科技的特征事實分析
4.2 企業新質生產力的指標測度和特征事實分析
4.2.1 企業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界定
4.2.2 企業新質生產力指標測算
4.2.3 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特征事實分析
5 金融科技影響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實證分析
5.1 樣本選擇與數據處理
5.2 變量選取
5.2.1 被解釋變量
5.2.2 解釋變量
5.2.3 控制變量
5.2.4 描述性統計
5.3 模型設計
5.4 回歸結果分析
5.4.1 相關性分析
5.4.2 基準回歸分析
5.4.3 內生性問題的處理
5.4.4 穩健性檢驗
5.4.5 異質性檢驗結果及分析
5.5 機制檢驗
5.5.1 資本結構優化效應
5.5.2 投資效率優化效應
6 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6.1 研究結論
6.2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Abstract
During a critical period of profound adjustments in the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 and a pivotal phase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ts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China to take the initiativ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advanc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owever, China currently fac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ith prominent issues such as the need to enh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the imbalanced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s the financial sector is a key driver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the emergen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mposes higher demands on its service func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fintech) has reshaped financial activities and optim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making it a potentially effective entry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gainst this backdrop, questions arise as to whether fintech can effectively empower enterprise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rough which channels it exerts its influence, and what factors determine the intensity of its impact.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tech and enterprise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irst, 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undamental theori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to elucidate how fintech influences enterprise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it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trinsic mechanisms from both the financing side—via capit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ffects—and the investment side—via investment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effects. Second, using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11 to 2022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n index system for enterprise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developed based on its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an enterpris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dex is synthesized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Simultaneously, a fintech index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number of fintech compan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Finally, employing a multidimensional panel fixed effects model,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 and subgroup regression analyses,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are empirically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fintech exert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econd, on the financing side, fintech alleviates firms'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improves credit allocation efficiency, promo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rough capit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ffects; on the investment side, it reduc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nhances external governance, thereby promoting new quality II productivity through investment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effects. Third, heterogeneity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impact of fintech varies across enterprises of different sizes, ownership types, and industries, with more pronounced positive effects observed in small enterprises, non-state owned enterprises,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industries with lower levels of heavy pollution.
Keywords: Financial technolog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apital structure; Investment
efficiency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正經歷深刻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大國戰略博弈的加劇以及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型等多重挑戰交織,給我國生產力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創新概念,旨在為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提供理論支撐與戰略引領。新質生產力不同于依賴大量資源投入與高能耗的傳統生產力模式,而是基于技術突破、要素配置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所形成的一種全新生產力形態。自2023年9月這一概念提出以來,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受到高度重視。《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其列為首要任務,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理念體現了我國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在國際競爭中構筑新優勢、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信心與決心。然而目前我國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能力的相對不足、全球環境的不穩定帶來的沖擊,以及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偏低與結構失衡等問題。這些因素共同制約了新質生產力的提升與優化。在這一復雜背景下,明確戰略方向、精準把握突破口并加速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已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緊迫課題。
金融業被譽為國民經濟的命脈,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新質生產力通常要求高額資本投入且結果充滿不確定性,這對金融業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更好地支持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金融科技已成為當前的重要戰略選擇。在政策導向方面,《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 年)》明確要求,以金融科技創新為驅動,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并構建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現代金融體系,將發展金融科技提升到了政府戰略的高度。近年來,在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下,金融科技實現了快速發展。金融科技依托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將數字元素全面融入金融服務流程,不僅推動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的創新,提高服務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還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加速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那么,金融科技是否能夠有效促進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金融科技通過何種渠道影響企業新質生產力,其作用強度的影響因素又有哪些?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對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 1-1 研究框架圖
2 文獻綜述
2.1 金融科技的研究綜述
2.1.1 金融科技的內涵
金融科技(FinTech)作為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產物,其內涵在國內外學術界的
不斷探討中日趨完善。現有研究主要從技術驅動、金融功能擴展和融合特性等多角度
對金融科技的本質進行了剖析。
首先,金融科技的本質是一種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形式,核心在于通過新興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并優化傳統模式。皮天雷(2018)指出,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重塑傳統金融業務流程,優化風險管理并提高服務精準性。賀建
清(2017)則認為金融科技的核心在于技術賦能傳統金融,通過解決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交易成本,實現效率提升和功能擴展。Arner 等(2015)認為金融科技利用數字技術,
如移動支付和區塊鏈,顯著改進金融服務效率和覆蓋范圍。Thakor 等(2020)將金融科技視為一種通過技術優化金融產品設計、數據處理和風險評估的系統性創新。
其次,金融科技是新型金融創新的具體體現,注重擴展金融功能邊界并推動服務模式變革。易憲容(2017)指出,金融科技通過數據分析和算法優化顛覆傳統信用評估
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效率。薛瑩和胡堅(2020)從實踐角度探討了金融科技的創新性,認為其推動了支付結算、投融資和智能資產管理等領域的深刻變革,為經
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Lee等(2018)指出,金融科技是隨著技術演化而提供的創新型金融服務,涵蓋支付清算、投資管理和風險評估等多個領域。Chod(2020)
認為金融科技通過智能合約和自動化工具,實現了金融交易和資產管理的深層次創新。
最后,金融科技體現了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其內涵不僅包括技術應用,還涉及金融服務生態系統的重構。黃靖雯等(2022)認為金融科技的核心是通過數字化工具和
智能化服務,實現金融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技術與金融的無縫銜接。邱晗等(2018)指出,金融科技通過技術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并顯著降低交易成本,同時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
蓋范圍。Gomber等(2018)描述了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復雜性,認為其不僅涉及技術與金融的融合,還包括新型業務模式和監管框架的探索。
梳理以上文獻,金融科技的內涵可以歸納為以技術驅動為核心,通過優化服務模式和創新金融功能,實現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它不僅是一種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
技術創新形式,更是一個重塑金融生態系統的新型服務模式。這種技術與金融的結合推動了金融服務的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
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圖 4-2 我國各區域金融科技指數變化趨勢圖

(2)處理效應模型
在考察金融科技對企業新質生產力水平的影響時,影響金融科技公司分布的因素,可能同樣會影響該地區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使得解釋變量金融科技發展水平的取值并非隨機。例如,金融科技公司更傾向于布局在經濟發達或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地區,而這些地區的企業本身可能因資源稟賦優勢而具備更高的新質生產力。所以在
分析兩者關系時,可能會產生遺漏變量偏誤,容易出現自選擇偏差。為了緩解這種自選擇偏差,采用處理效應模型來進行估計。處理效應模型是一種通過構建“處理組”與“控制組”來緩解內生性問題的計量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控制影響處理變量分配的潛在因素,分離出處理變量對結果變量的凈效應,從而更準確地識別因果關系。
首先,構建處理變量以區分不同金融科技發展環境下的企業。以金融科技指標的均值作為一個分界點,來構建處理變量Fin_dum。如果某個企業所在城市的????????????h值大于????????????h的均值,則將該企業對應的 Fin_dum 賦值為1,表示其處于 “處理組”,意味著該企業所在城市的金融科技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反之,如果金融科技水平小于等于均值,Fin_dum賦值為 0,代表其處于 “控制組”。然后,從行業和區域層面選取選擇方程的解釋變量。行業層面選取行業規模、行業集中度、行業資產負債率、行業平均收入增長率以及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來反映企業所在行業的整體狀況和特征。區域層面以地區金融發展水平與GDP增長率為區域特征變量。最后,通過兩步法(Heckman 選擇模型)與極大似然估計(MLE)對模型參數進行了估計。表 5-8結果顯示,兩步法第二階段回歸中,Fin_dum系數為5.778(p<0.01),MLE估計系數為6.003(p<0.01),說明在控制行業特征變量和區域特征變量等因素,并且采用不同估計方法的情況下,處在金融科技發展水平相對高的企業,相比于處在相對低水平的企業,在新質生產力水平方面表現出了顯著的正向差異,本文結論是可信的。

6 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6.1 研究結論
本文圍繞“金融科技與企業新質生產力”這一核心命題展開研究,梳理了關于金融科技與企業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文獻和理論基礎,并從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三個角度論證金融科技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從資本結構優化效應和投資效率優化效應兩方面分析金融科技對企業新質生產力影響的作用機制,提出相應研究假說。為檢驗假說是否正確,本文在相關文獻和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金融科技指數與企業新質生產力指數,選取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構建計量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第一,金融科技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顯著的積極效應。
第二,金融科技通過資本結構優化效應和投資效率優化效應促進企業新質生產力
發展。
第三,金融科技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特征。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