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類社會進入 21 世紀以來,生態問題已經成為關乎現代人基本生存方式、現代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就其本質而言,生態問題就是現代人何以安身立命的生存問題,生態問題持續惡化逐漸演變為生態危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全人類的生存危機不斷加劇的過程,是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激化的表現與必然結果。生態危機的日益嚴峻迫使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進而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盡管生態問題在表現形式上是人與自然的沖突,是人在外部環境中遭遇的來自于自然界的威脅,但究其更深層根源來說,人與自然的現狀正是誕生于社會歷史活動中的,是不合理的社會生產方式以及生產關系造成的。結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審視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軌跡可知,現代資本文明催生的“真正的世界史”依舊受到資本邏輯的宰制裹挾,甚至隨著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使資本的滲透變得更加隱性、易控,而全球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性與沖突性也變得更為凸顯、復雜。因此,關于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挖掘與闡釋,站在馬克思自然觀立場上反思生態危機的本質,同時賦予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以科學的理論遵循,是比以往任何歷史階段都更為迫切的時代訴求。本研究的核心主旨在于挖掘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文明意蘊及當代價值。而要想站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呈現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維度與文明追求,關鍵在于:還原馬克思自然觀對文明發展何去何從的科學洞察,站在馬克思的立場上尋求超越生態危機的現實可能,從而全面彰顯馬克思自然觀在現代社會的思想活力。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文明意蘊”才是“真問題”,探討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才是有時代意義的。在超越現代社會生態危機、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主題引領下,要想真正呈現出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文明意蘊,就必須率先意識到本研究亟待解決的前提問題:馬克思自然觀相較于西方傳統自然觀有何變革?馬克思自然觀變革有何種本質特征及獨特視域?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維度和文明追求體現在哪?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帶來何種理論效應?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當代價值體現在哪?本研究正是在這些前提問題的思想指引下具體地展開為以下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理清西方傳統自然觀的歷史嬗變及代表觀點,探索馬克思自然觀的思想淵源。通過系統梳理古代自然哲學“有機整體論”的自然觀、近代經驗哲學“機械還原論”的自然觀、德國古典哲學“先驗目的論”的自然觀,在完整呈現西方傳統自然觀歷史嬗變的基礎上,揭示出西方傳統自然觀對馬克思自然觀的影響。第二部分,闡發馬克思“社會-歷史性質”的自然觀變革,呈現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邏輯。通過論述馬克思確立實踐觀點思維方式的前提意義、馬克思自然觀變革的“社會-歷史性質”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獨特視域,發現馬克思自然觀中“人-自然-社會”三位一體的生態邏輯,闡釋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維度與文明追求。第三部分,闡釋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完整內容,揭示其對生態文明的未來指向。通過呈現馬克思自然觀的理論形態及生態意蘊的發展軌跡、馬克思對生態文明的本質澄清以及關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解路徑的科學構想,進而立足于價值立場、政治策略和革命實踐這三個方面來展現馬克思自然觀對生態文明的構想。第四部分,呈現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理論回響,彰顯馬克思自然觀的思想效應。通過展示中西方對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理論拓展:反思法蘭克福學派、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有機馬克思主義;梳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中國化探索;闡述新時代歷史方位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守正創新,從而激發馬克思自然觀的理論活力。第五部分,澄明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時代價值,探索通往生態文明的中國方案。立足于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的把握,闡發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對人類文明的建構旨趣:提供現代社會生態問題研究的理論范式;指明人類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實踐方向;指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與此同時,站在馬克思自然觀立場上回答“‘中國式現代化’為何能超越西方現代化模式”,證明中國方案和中國道路在推動人類社會生態文明轉型中的重要價值。正是對上述研究內容的具體闡釋與系統論證中,本研究總體性地把握到馬克思自然觀變革實質、思想內容及當代價值,進而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概括馬克思自然觀蘊含的生態維度與文明追求:一方面體現在馬克思還原了自然觀以最真實的社會歷史前提以及定位,使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考建立在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以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變革了基于二元論思維方式的西方傳統自然觀,以歷史唯物主義視域構建三位一體的生態邏輯作為自然觀的研究范式,從而為現代社會生態問題及生態文明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表現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的批判及反思,使關于“人與自然真正和解”的前提建立在徹底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上,以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為主線來澄清阻礙人與自然實現和解的物質力量,以“變革不合理的生產關系”為旨趣來指明人類文明進步的實踐路徑,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上確證“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性。
Since the human society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ecological problems have become amajor practical problem concerning the basic living mode of modern people and 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 essence, ecological problems are the survival problemof how modern people can settle dow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problems and gradual evolution into ecological crisis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survival crisis of all mankind, and it is the manifestation and inevitable result of intensifying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cological crisis forces us tore-examine and then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lthough the formof ecological problems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threat from nature thatman encounter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deeper root is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nand nature is born in social and historical activities, which is caused by unreasonable socialproduction mod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Looking a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ack ofhuman civiliz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 Worldwide changes of a scale unseen in a century", we can see that the "real world history" spawned by modern capital civilization is stilldominated by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even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digital capitalism, thepenetration of capital becomes more hidden and easier to control. The synergies and conflictsbetween glob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moreprominent and complex. Therefore, the explo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plication of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Marx's view of nature, the reflection on the nature of ecological crisisfrom the standpoint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th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adherence to theconstruction of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more urgent demands of The Times than anyprevious historical stage.The core them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lication and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andthe pursuit of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key lies in:restoring the scientific insight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into the direction of civilizationdevelopment, seeking the realistic possibility of transcending the ecological crisis from Marx'sstandpoint, so as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 ideological vitality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in modernsociety. On this basi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isthe "real problem",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Marx'sview of nature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me oftranscending the ecological crisis of modern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truly present the implic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Marx's view of nature, we must first realize the prerequisit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this study: How does Marx's view of nature change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viewof nature? What ar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vision of the reform of Marx's viewof nature? Where are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s and the pursuit of civilization embodied inMarx's view of nature? What theoretical effect does Marx's view of Nature bring to ecologicalcivilization? Where i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embodied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mplication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prerequisite questions, thisresearch is specifically carried out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we clarif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representative views of the westerntraditional view of nature, and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By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views of nature of ancient natural philosophy, modern empiricalphilosophy and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traditional views of nature on Marx's views of na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lete historicalevolution of Western traditional views of nature.The second part, we expound the reform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of "society-history" andpresent the ecological logic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mise meaningof Marx's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view of thinking mode, the "social-historical nature" ofMarx's view of nature reform and the unique vis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inds out theecological logic of "man-nature-society" in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explains the ecologicaldimension and civilization pursuit of Marx's view of nature.The third part, we explain the complete content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civilization in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reveals its future direc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y presenting the theoretical form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ecological implication, Marx's clarification of the natur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his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the path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presentsthe conception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ree aspects: valuestandpoint, political strategy and revolutionary practice.The fourth part, we present the theoretical reverbe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mplication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shows the ideological effect of Marx's view of nature.By demonstrating the theoretical expans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lication of Marx'sview of nature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is paper reconsiders Frankfurt School, ecologicalMarxism and organic Marxism. Combing the exploration of Sinicization in the new era of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expounding the upright innovation ofXiJinping Thought on Eco-Civilization under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new era, thusstimulating the theoretical vitality of Marx's view of nature.The fifth part, we clarify the time value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lication of Marx'sview of nature, and explores the Chinese pla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grasp of" Worldwide changes of a scale unseen in a century " and " The strategic overall situation of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civilization in Marx's view of nat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provides atheoretical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social ecological issues; Point out the practicaldire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guiding the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It is precisely through the specific explanation and systematic demonstration of the aboveresearch content that this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grasps the essence of the reform,ideological conten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then summarizes theecological dimension and civilization pursuit contained in Marx's view of nature from thefollowing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Marx restored the view of nature to the most authenticsocial and historical premise and positioning, so that the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based on the grasp of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thinking mode of practice perspective changes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view of nature based onthe dualistic thinking mode. To construct the trinity ecological log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view of nature, thus providing an essential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social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On the other hand, Marx's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n the double alienation of capitalist manand nature made the premise of "real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ased on thecomplete overthrow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took the criticism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asthe main line to clarify the material force that hindered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nature. With the aim of "reforming unreasonable production relat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practical path of human civilization progress, and confirms the inevitability of "global collusion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dual dimensions of theory and practice.Key words: Marx; View of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西方傳統自然觀的嬗變及對馬克思的影響
第二章 馬克思“社會-歷史性質”的自然觀變革
第三章 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主要內容
第四章 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理論拓展與中國化探索
第五章 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當代價值
結語
參考文獻
引 言人類文明形態逐漸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但工業高速發展遺留下的生態問題及生態危機,不僅極大地制約著人類生態文明的現實構建,更嚴重地威脅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根基。生態危機作為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達到頂點的直接表現和必然結果,絕不僅僅只是生態環境循環再生能力的嚴重摧毀、自然資源存儲利用總量的瀕臨殆盡、人類社會生存空間質量的根本破壞,在本質上來說,生態危機就是全人類的生存危機,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無法置身事外。愈演愈烈的生態問題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思現代社會與生態環境為何無法實現真正和解,問題根源究竟是在于觀念認知和價值取向的偏差,亦或是技術水平在生態問題上的局限,再或是社會生產方式內在的生態缺陷,又或者人與自然的和解向來無法實現。不管怎樣,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審視,關于人類生態文明構建的思考,已經逐漸成為全人類共享的話語主題,并在國內外學界掀起了經久不衰的研究浪潮。如何緩和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如何保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關系?如何構建人對自身與自然共生關系的觀念認知?如何開辟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現實路徑?面對這些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有學者提出要“回到馬克思”,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語境中來理解現代社會的生態問題,并探究生態文明的可能性。就此而言,重新審視馬克思自然觀的時代價值,特別是探究馬克思自然觀內在蘊含著的生態文明意蘊,既是馬克思極具時代感的思想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馬克思哲學為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一、古代自然哲學“有機整體論”的自然觀古希臘人對世界本原的終極追問,對自然規律的積極探索,不僅構成了西方自然觀傳統的思想開端,同時標志著自然觀正式成為西方哲學研究領域。盡管古希臘人的認識水平受到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客觀限制,但卻并不能阻礙古希臘自然觀所獨具的思想深邃性與后世影響力,甚至可以說,古希臘人在自然觀問題上的基本理解與思想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古希臘哲學乃至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走向,為西方思想史上的實體本體論傳統奠定了極為悠久的思想淵源。然而,在古希臘自然觀中,“自然”概念的基本內涵卻與現代人對自然的理解大相徑庭。按照張汝綸先生的解讀,西方“自然”( NATURE)一詞源自于古希臘的“ PHYSIS”,早期古希臘哲學家通常把“ PHYSIS”理解成“首先意味著一個萬物發生和成長的過程,由此引申出萬物的起始和事物的始基的意思,最后是事物的一種組織原則、結構的意思”①,而并非像現代人一樣,直接把“自然”理解成“自然物”或“自然界”(自然物的集合)。在古希臘自然哲學中有很多以探討“自然是什么”為主題的經典論著,但這些著作大多都是從“本原”或“本性”的意義上來使用并解讀“自然”概念,即“解釋自然,敘述自然界中的事物為何如它所表現的那樣行為的原則”② 。對于古希臘人來說,對于自然本身的思考等同于對世界的根據及規律的追尋,等同于對人的生命本性的終極確證。因而,自然在古希臘時期的崇高地位就決定著:對自然觀問題的探討不僅貫穿于古希臘自然哲學發展的全過程,而且其自然觀具有原始社會烙印的神秘主義色彩與形而上學特征。
(二)精神領域的理性反觀與“終極目的”的絕對象征自從阿那克薩戈拉把哲學的種子播撒在雅典地區,古希臘哲學的中心就開始從伊奧尼亞地區逐漸轉向雅典地區。雅典民主制帶來的經濟繁茂與文明開化,為古希臘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其肥沃的土壤,很快便把古希臘哲學推向鼎盛階段。這一時期,古希臘哲學從早期自然哲學階段發展到精神哲學階段,哲學研究的中心已經從“自然”意義上的“physis”轉向了“本性”意義上的“physis”,關于世界本原的宇宙生成論已經被關于事物存在根據的形而上學所取代。但是早期自然哲學的結束絕不意味著古希臘自然觀研究的終結,相反,在精神哲學的推動下,古希臘自然觀逐漸擺脫了早期自然哲學時期的感性直觀色彩,關于自然的探討也不再局限于對世界本原及宇宙生成的追問,而是從社會生活或倫理范疇去回答“何為自然”,進而在理性推演中尋找出人與自然統一的內在根據,揭示“自然”所固有的內在目的。進一步來說,自然哲學的問題雖然不再是古希臘精神哲學的關注重點,但對“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卻在理性精神的覺醒中更加深入到,推動著古希臘自然觀的進一步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雅典社會思想自由開放。雅典民主制為君主專制盛行的古希臘社會提供了一種新型集體管理模式,為人們的思想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社會氛圍。
(三)人對自然的初次探索與“永恒自然”的樸素崇拜自然觀是一條始終貫穿于古希臘哲學全過程的重要思想線索與關鍵研究領域,古希臘哲學家們都無一例外地想通過哲學反思中來獲得關于自然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識,進而以自然為根本參照或終極目的來了解人所處的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生活。因此,對古希臘哲學自身發展而言,自然觀問題絕不只是在現象層面上回答“何謂自然”,而是開始在本質層面上追問“何為世界”,無論是古希臘哲學內部的哲學變革,還是古希臘哲學整體的思維方式,都與古希臘自然觀研究傳統有著最直接的本質關聯。一方面,追問“自然(本原)究竟是什么”是古希臘本體論傳統的邏輯起點。盡管早期自然哲學的自然觀大多具有樸素直觀的特點,但他們已經能夠自覺地透過自然現象去追問深層本質,企圖尋找一種永恒不變的“一”作為萬事萬物生滅變化的終極根據,從而開辟了本體論的哲學研究路徑。
西方國家對生態危機問題的反思是由來已久的,這取決于西方較早、較快轉型成工業文明社會,進而也相較于東方更早遭遇到生態危機的破壞。隨著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土地沙漠化等生態問題日趨嚴重,“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相繼頻發,使得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發展、國民安全、政府統治及公眾生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現實沖擊,導致整個西方社會都陷入了普遍的綠色焦慮中。正是基于這一現實背景,生態問題不僅躍升為當代西方政治運動的中心議題,不同組織形式和實踐策略的生態政治運動蓬勃興起;而且隨著生態政治運動的不斷深入進入了學術視野,不同學術流派從各自的理論立場出發反思生態危機??梢哉f,這場涵蓋社會生活各領域、各群體的西方社會生態探索,正是資本主義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方式上的重要變革,公眾生態意識的覺醒加快了國家層面生態政治策略制定,綠色理念滲透到主流意識形態及傳統政治權力結構之中,使得生態問題被提升到了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戰略高度上。隨著西方綠色思潮向政治結構及治理領域的滲透程度的不斷加深,在很大意義上證明:如何有效地解決現代生態危機問題,進而合理地構建資本與生態的關系,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當代轉型的“題中應有之義”。那么,資本主義國家能否創造屬于自身制度的生態文明道路呢?又或者說,資本主義能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與經濟支撐?資本主義性質的生態文明建設能否真正超越生態危機呢?
結 語現代社會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的關注程度,正隨著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嚴峻形勢而持續攀升,與此同時,“日本核污水排海”也使得人們清醒地意識到:人與自然的矛盾之所以尚未在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中得到根本性解決,現實障礙在于隱藏在生態破壞表象之下的各個國家、地區的利益紛爭,在于不同社會制度、政治體制在看待并且解決生態問題上的立場差異。2023 年 8 月 24 日,日本政府全然不顧國內民眾以及國際社會的反對聲,強行正式啟動“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庇媱?,而約 134 萬噸的核污水排海時長預計至少要持續 30 年,核污水中殘留的放射性危害物質將從太平洋區域逐漸擴散到全球海域,甚至可能會隨著大氣環流以降雨等形式影響陸地的淡水、土壤等資源,可以說,“排海”這種對全球海洋生態的直接污染勢必影響整個人類生態系統。事實上,排海相比較于蒸汽排放、新建儲罐、水泥固化等凈化手段與解決方案,對日本自身經濟社會建設發展來說是經濟損失最低、耗時耗能最少的,然而排海方案在全球生態環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實條件下,很明顯已經嚴重違背了國際環境法原則和聯合國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憑借“轉嫁污染”將經濟算計凌駕于全球健康、文明可持續發展之上。以“日本核污水排?!笔录槔芍?,盡管生態問題在表現形式上是人與自然的沖突,是人在外部環境中遭遇的來自于自然界的威脅,但究其更深層根源來說,人與自然的現狀正是誕生于社會歷史活動中的,是不合理的社會生產方式以及生產關系造成的。結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理性審視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軌跡可知,現代資本文明催生的“真正的世界史”依舊無法擺脫資本邏輯的束縛,并且隨著資本主義在數字勞動中獲得的全新存在樣態而繼續侵蝕現實,而全球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性與沖突性也變得更為凸顯、復雜。因此,關于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挖掘與闡釋,站在馬克思自然觀立場上反思生態危機的本質,同時賦予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以科學的理論遵循,是比以往任何歷史階段都更為迫切的時代訴求。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維度和文明追求,絕不能看作是在反思現實問題中套用馬克思的觀點,甚至把馬克思降格為“解釋一切”的“正確模板”,相反應該在同時推進現實反思與理論分析的前提下,自覺超越對直觀可感的歷史事實的主觀感受與評判,還原馬克思自然觀對文明發展何去何從的科學洞察,站在馬克思的立場上尋求超越生態危機的現
實可能,從而全面彰顯馬克思自然觀在現代社會的思想活力,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文明意蘊”才是“真問題”,探討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才是有時代意義的。具體來說,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文明意蘊主要體現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體現在馬克思還原了自然觀以最真實的社會歷史前提以及定位,使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考建立在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以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徹底變革了基于二元論思維方式的傳統自然觀,以“社會-歷史性質”的自然觀清晰地呈現出自然與歷史的內在張力,否則后世關于生態危機以及生態文明相關問題的探討都將失去立足點;另一方面表現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的批判及反思,使關于“人與自然真正和解”的前提建立在徹底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上,以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為主線來澄清阻礙人與自然實現和解的物質力量,以“變革不合理的生產關系”為旨趣來指明人類文明進步的實踐路徑,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上確證“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性。進一步來說,“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文明意蘊”作為有著極強問題指向的時代議題,始終堅定地站在“回到本來,立足現來、面對未來”的基本研究立場,與此同時,基于對國際生態治理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性審視。本研究以五個問題開展了對這一關乎人類前途命脈的時代議題的探討:第一個問題,理清西方傳統自然觀的演進歷程及代表觀點,探索馬克思自然觀的思想淵源;第二個問題,闡發馬克思“社會-歷史性質”的自然觀變革,呈現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邏輯;第三個問題,闡釋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全部內容,揭示其對生態文明的未來指向;第四個問題,呈現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理論回響,彰顯馬克思自然觀的思想效應;第五個問題,澄明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意蘊的時代價值,探索通往生態文明的中國方案。通過實現對馬克思自然觀發展邏輯的整全把握,完成對現代社會生態危機深層本質的批判反思,以及考察馬克思自然觀帶來的思想效應與意義,本研究得出以下啟發性觀點:第一點,馬克思自然觀的文明追求體現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通達之上。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僅是“類生活”得到全面構建的根本方式,更是全部人類文明得以真實延續的自然秩序。因此,人類文明究其誕生來看,就是人類以文明方式創造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而采用何種手段、何種立場去改造、利用自然,就會漸進式投射在文明發展帶來的歷史結果上。馬克思所觀照的始終是處于文明進程中的自然,強調“人與自然關系”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形態,因為“與人無關”的自然對人來說也是“無”。如果不能理解馬克思自然觀所表達的文明追求,就無法理解馬克思自然觀變革的超越之處所在。第二點,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旨趣表現在對“自然”范疇的社會歷史性思考上。馬克思的自然觀點零散地分布在各階段著作中,就其呈現形式而言,并不能稱得上是一種系統性、完整性思想理論。但“自然觀”之所以能夠成為馬克思整體思想體系中的占據一席之地,最關鍵就在于馬克思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立場是始終如一的,那就是始終堅定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社會-歷史性質”是馬克思自然觀相較于以前自然觀最根本的差別。馬克思雖然沒能直接面對現代社會的生態問題,但他已經洞察到不合理的生產方式造成的破壞,即資本主義階段的生產最終將成為“破壞力”,造成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第三點,馬克思自然觀的時代價值發揮在積極指引促成“共謀全球生態文明”。無論是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還是生態文明轉型的實現,絕對不是某一國家、某一地區可以獨自實現的,因為地球作為人類共同依賴且唯一的生存家園,使各個國家、民族和地區成為“命運共同體”,不僅成為人類文明進步優秀成果的共同持有者,也成為了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惡果的共同承擔者。馬克思在探討“人與自然何以和解”的過程中,一方面深刻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另一方面科學描繪全人類解放的理想藍圖,從而全面彰顯作為有機體的人類社會的整體性。盡管政治、文化上的根本差異重塑了世界格局,進而造成當代國際生態環境治理上的復雜局面,但整體來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了人類性事業。第四點,馬克思自然觀的“集大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事業中?!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關鍵性部分,不僅全方位展現出社會主義制度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優越性與科學性,而且多維度呈現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立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始終堅定地貫徹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從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化探索,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自然觀的守正創新,深刻展現出馬克思自然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貢獻與科學指導。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創造的綠色發展奇跡逐漸惠及全球各地,同時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意義上開辟了中國道路??偠灾P于“馬克思自然觀”的探討與研究,應該跟隨著時代脈搏跳動而不斷深入,立足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現狀來延伸主題與內容,不能憑借狹隘認知將其界定為老生常談的話題。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文明意蘊”實際上應是動態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16生成、持續開顯的,只要人類還在為文明進步而不斷探索發展模式,只要人們還抱有重塑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自覺,那么馬克思自然觀就會始終照亮文明前進的路。一方面告誡人們不要在主體力量的彰顯中迷失自我,不能沉醉在“征服”中卻遺忘了文明的秩序與限度,唯有率先重塑思維方式才有可能提升生態自覺意識;另一方面指引人們需要能動調整變革自身生存方式,“人與自然的和解”是實踐過程中抵達的理想狀態,唯有依賴生態實踐活動才可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
參考文獻一、著作類[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 馬克思.資本論(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 列寧選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毛澤東選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 鄧小平文選(第 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 江澤民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 胡錦濤文選(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8]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0]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 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林業局編.新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論林業與生態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5]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時期環境保護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2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林業局.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2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科學發展[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0]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31] [古希臘]伊壁鳩魯.自然與快樂[M].包利民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2] [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33]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動物志[M] 吳壽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3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動物和奴隸[M]//彼得·辛格,湯姆·雷根.動物權利與人類義務.曾建平,代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5] [意]阿奎那.理性生物與非理性生物的區別[M]//彼得·辛格,湯姆·雷根.動物權利與人類義務.曾建平,代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6] [德]康德.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M].鄧曉芒譯.上海:上海出版公司, 2003.[37] [德]康德.對動物和神靈的責任[M]//彼得·辛格,湯姆·雷根.動物權利與人類義務.曾建平,代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8]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德]黑格爾.自然哲學[M].梁志學、薛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0] [德]路德維?!べM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下卷)[M].榮震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1] [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M].劉仁勝,肖峰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 [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3] [美]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44] [美]丹尼爾·A 科爾曼.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M].梅俊杰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45] [美]萊斯特·R·布朗.崩潰邊緣的世界——如何拯救我們的生態和經濟系統[M].林自新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46] [美]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林自新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47] [美]J.貝爾德·卡利科特.眾生家園 捍衛大地倫理與生態文明[M].薛富興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48] [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伯.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49] [美]艾倫·G.狄博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與自然[M].周雁翎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50] [美]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李長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51]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長的極限[M].李寶恒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53] [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大自然的價值及人對大自然的義務[M].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54] [美]巴里?康芒納.封閉的循環——自然、人和技術[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5] [美]弗·卡普拉和查·斯普雷納克.綠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石音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56] [美]唐納德?沃斯特.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M].侯文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