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財務管理論文,本文通過建立以EVA率為代表的財務績效評價體系,使用層次分析法對各項財務績效指標賦權,并參照國資委每年發布的《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用功效系數法對所涉及的財務指標進行評分,將物產中大自2016年實施鏈整合以來的財務績效水平與同行業的整體財務績效水平做了橫向比較。
1緒論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研究背景
在當前全球價值鏈共生模式下,利益無法被公平合理地分配,這種長期不合理的分配現象導致了當下區域發展的非合理性與非均衡性,也直接導致了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困難的現狀。當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廠商想要在傳統發達國家主導的價值鏈體系中樹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時,往往會遭到大型跨國公司的強力阻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托自生的人口紅利,以代加工的方式嵌入到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價值鏈體系之中,并以低廉的人工成本在加工組裝環節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優勢。雖然在短期內,依靠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低附加值的生產可以幫助我國制造業規模快速擴大、對外貿易高速發展,但是長遠來看,人口紅利遲早會消耗殆盡,以這樣的方式參與到全球價值鏈中將使得我國的制造業長期處于“被俘獲”和“低端鎖定”的狀態。這種狀態不但使得中國制造長期處于高投入低回報的尷尬境地,更會在危機來臨時被輕易地“卡脖子”陷入被動局面。
對于我國制造企業來說,目前所處的這種“被俘獲”和“低端鎖定”的現象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跨國企業會將有意向掌握核心技術、自發產業升級的企業從其價值鏈當中剔除;另一方面,企業的自主研發技術升級是一個投入周期長且不確定性高的過程,一般的中小型制造企業很難完成這一過程,而國內目前不完善的產權制度會進一步放大其中的風險。從外部環境來看,新冠疫情對跨國價值鏈發展的影響還將持續,歐美國家近年所提出的“再工業化戰略”、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水平提升和成本優勢匯聚都對我國傳統制造業企業已有的產銷模式形成巨大沖擊。從內部環境來看,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1.2文獻綜述
1.2.1價值鏈研究的不同階段
上世紀六十年代起,與價值鏈有關的研究開始出現。而到了九十年代,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價值鏈管理理論與應用的相關分析,同時該理論隨著企業不斷發展而日益深化。總的來說,人們對價值鏈的分析,大體歷經了從企業價值鏈到全球價值鏈到國家價值鏈的三個研究階段。
1.2.1.1關于企業價值鏈的研究
從最早的的“垂直專業化分工”,到之后“商品鏈”、“價值鏈”等概念的相繼提出,標志著價值鏈理論得以形成與發展。其中,在《競爭優勢》中,作者Porter(1985)[1]率先為讀者闡述了價值鏈一詞,“企業價值鏈理論”由此形成。作者指出,企業各個生產環節均屬于生產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能夠實現價值創造。相應的,企業和上游供應商、下游零售商、市場消費者等不同主體間則形成了系統健全的“價值體系”。Kogut(1985)[2]在闡述國際戰略中的國家優勢期間,引入“價值增值”一詞。作者指出,價值鏈高效統籌配置了不同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同時從國家層面上講,在價值鏈整合環節中,企業所處的環節是其競爭能力的重要來源。從價值鏈角度上看,資源配置情況將直接關系并影響到國家比較優勢水平。
1.2.1.2關于全球價值鏈的研究
企業分割自身產品生產的不同環節,并結合各地優勢來對不同細分過程在世界各國進行重新分布,由此便形成了全球價值鏈體系。在Krugman(1995)[3]的分析中,即便沒有將“全球價值鏈”直接提出來,也已經對其內涵有了一定的認知。并且作者還分析了形成全球價值鏈期間針對價值鏈條不同環節,企業對其擁資源的布局與控制水平。在分析中統籌協調了產業空間轉移以及價值鏈治理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此為切入點對企業怎樣融入全球化進程進行了特別闡述分析。在此基礎上,Gereffi(1994)[4]在分析中第一次介紹了“全球商品鏈”一詞,將其理解為跨國產業鏈不斷擴張的過程中國家和企業彼此協調控制的一種全新方式,能夠引導我們對全球資本動態組織形式有一個更深的認知。
2價值鏈整合及對財務績效影響路徑的理論分析
2.1概念界定
2.1.1價值鏈
價值鏈指可以讓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價值增加的企業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增值的鏈條。價值鏈理論指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可以依照其對企業經營價值的影響被拆分為若干個“價值活動”。價值鏈是以企業內部價值活動為核心所串聯形成的價值體系。從功能上,我們可以把企業的價值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其中與產品或服務本身直接相關的如采購、生產、營銷、售后等行為被稱為基本活動;而那些對企業基本活動有輔助作用的行為被稱為輔助活動。價值鏈的相關理論指出,企業的各項價值活動之間的聯系都是十分緊密的,如采購環節的計劃性、及時性和協調性就會直接影響到生產制造環節的效率。同時價值活動所帶來的既包括有形價值也包括無形價值,如做好售后服務,可以提高企業的信譽,增加客戶粘性,為企業帶來無形價值。最后,價值鏈還包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與客戶之間的關系等企業外部活動。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揭示,企業間的競爭,是貫穿價值鏈全環節全流程的競爭,整個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用波特的話來說:“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由一連串企業內部物質與技術上的具體活動所構成,企業間的競爭其實是內部多項活動在進行競爭,而不是某一項活動的競爭。”
2.1.2價值鏈整合
價值鏈整合是指企業通過將價值鏈活動范圍后向擴展到供應商或前向擴展到終端消費者的方式讓自己獲得更廣泛、更直接的業務領域的行為,因此價值鏈整合的本質在于對價值鏈各環節的選擇和組合。通常體現為分解、整合、共享、外包等類型。企業在審視自己所參與的價值環節的過程中把自身不具優勢的環節分離出來,利用市場尋找價值鏈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整合價值鏈的全過程。這種基于劣勢分解的整合方式可以促使企業專注于優勢環節,做精做強。另外,在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情況下,就會形成買方市場,此時市場上就會存在許多差異化的增值環節,形成可利用的社會資源。
2.2價值鏈整合對財務績效的影響路徑
2016年以來,我國學者馮長利等(2016)[54]通過Meta分析,研究了價值鏈整合對于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表明價值鏈整合對企業財務績效普遍具有中等強度的正向影響,這種積極的影響在整合企業內部、供應商以及客戶之間均有所體現。價值鏈整合不光有助于提高企業內部部門間合作的效率,實現從組織規劃到實施方面的協同與合作,還可以方便供應商更好地按照企業的需求設計生產流程,通過企業與供應商之間深度的信息共享,優化生產過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接下來,本節將從交易成本理論、資源基礎理論、組織學習理論、協同效益理論四個方面,來分析價值鏈整合對于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機制。
2.2.1基于交易成本理論
在《企業的性質》一書中,科斯于1937年率先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論。作者指出,在交易活動中,企業通過開展資源配置整合,將諸多產品所有者與生產要素所有者組成統一單位,來共同開展市場交易活動,達到控制交易中的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隨之,在分析中,Williamson進一步創新豐富了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并且分別從信息成本、決策成本、議價成本、違約成本、搜尋成本、監督成本等不同層面對交易成本進行細分。他還指出,之所以會出現交易成本,主要受到下列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有限理性;第二,信息不對稱;第三,投機主義;第四,專用性投資。另外,Williamson還強調,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交易頻率、資產專用性、交易不確定性等不同因素的影響。
以交易成本理論為切入點,能夠產生諸多不同的機制,價值鏈整合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非正式機制楊汝梁(2015)[55]。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價值鏈整合可以通過以并購等方式實現“縱向一體化”,達到控制上下游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當垂直集成不存在效率時,企業可應用“橫向一體化”形成規模經濟以獲取競爭優勢。總之,無論是企業單個個體,還是縱向一體化,以及橫向一體化,價值鏈整合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互信、降低消息不對稱等因素帶來的影響,控制交易成本。
3.公司層面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的財務績效評價....................................17
3.1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概況.................................17
3.1.1物產中大簡介............................................17
3.1.2物產中大實施價值鏈整合的動因分析.................................18
4.項目層面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的財務績效評價.......................................42
4.1項目層面的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選取...........................42
4.1.1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指標選取..........................42
4.1.2基于資源基礎理論的指標選取..........................43
5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研究的結論和建議............................58
5.1價值鏈整合案例研究的結論.....................................58
5.1.1物產中大主導的價值鏈整合對財務績效有積極影響......................58
5.1.2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模式具有可復制性....................................58
4.項目層面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的財務績效評價
4.1項目層面的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選取
4.1.1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指標選取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價值鏈整合通過建立上游工廠和下游客戶之間的契約關系,幫助全鏈條開展連貫有序的交易,將交易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予以合理控制,提高鏈內資金周轉速率,降低資金占用,減少壞賬風險,最終降低鏈內交易成本。具體應體現在實施價值鏈整合后鏈內企業合同擬定頻率下降,大單合同占比增加,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提高。
說明:
本文使用合同營收數量比來衡量一個時間段內合同的集中程度,該比值越高說明大單合同的占比越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商間信任度高,交易有序,交易成本低,該指標可用于對研究對象自身的縱向比較。
資產周轉率是總營業額與總資產之比,是衡量企業資產管理效率的重要財務指標,資產周轉率能反映企業資產的運營效率和變化,一般情況下,資產周轉率越高,表明企業銷售能力越強、總資產周轉速度越快、資產利用效率越高。
存貨周轉率指標是企業一段時間內銷售成本與平均存貨余額的比率。用于反映存貨的周轉速度,即存貨的流動性及存貨資金占用量是否合理。對于該指標的考核可以促使企業在保證生產經營連續性的同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強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存貨周轉率是對資產周轉率的補充說明,是衡量企業投入生產、存貨管理水平、銷售收回能力的綜合性指標。

5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研究的結論和建議
5.1價值鏈整合案例研究的結論
本文回顧了相關文獻和價值鏈整合的理論,基于國內產業升級的背景,從財務管理的角度研究了物產中大的價值鏈整合的實施效果。通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5.1.1物產中大主導的價值鏈整合對財務績效有積極影響
本文通過建立以EVA率為代表的財務績效評價體系,使用層次分析法對各項財務績效指標賦權,并參照國資委每年發布的《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用功效系數法對所涉及的財務指標進行評分,將物產中大自2016年實施鏈整合以來的財務績效水平與同行業的整體財務績效水平做了橫向比較。根據功效系數法打分結果,可以看出,2016年實施價值鏈整合以來,物產中大的各項財務指標總體呈現正向發展態勢,呈現出由行業內良好水平向行業內優秀水平發展的態勢。在2020年-2021年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的背景下,物產中大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表現出了較強的抗沖擊能力,2021年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以及綜合得分全部達到行業優秀水準。在將價值鏈整合作為主要業務模式的五年來,物產中大各項財務績效指標均實現增長,并且后續增長勢頭良好。
5.1.2物產中大價值鏈整合模式具有可復制性
物產中大的價值鏈整合項目并非個例,2018年以來集團每年都有不下十個價值鏈整合項目落地,其中涉及化工、金屬、農業種植等多個領域。本文選擇用于事件研究的三個項目于2018-2020年落地,涉及金屬、糧油、橡膠三個行業,對于這三個項目的落地,市場都給予了積極的回應,最終這三個項目也都實現了預期的效益。通過對三個項目價值鏈整合對財務績效影響路徑的分析可以發現,物產中大通過價值鏈整合賦能財務績效的模式有其規律可循。在初期階段,物產中大通過為合作方提供資金支持、憑借自身品牌影響力及社會資源優勢,盤活鏈內資金、降低交易成本使得項目的存貨周轉率、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融資成本率等財務績效指標普遍改善。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