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論文,本文研究表明,縣域銀行結構性競爭程度的增強有利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但是這種促進作用存在著縣域的異質性。中央政府應該不斷推動縣域競爭結構的優化。一方面,從縣域整體層面上,應該放松縣域銀行業進入限制,促進縣域銀行業的競爭。另一方面,從縣域異質性來看,應該實現縣域銀行業的差異化發展。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縣域經濟自秦朝置縣以來就已經存在,至今歷經2000多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受到歷史以及社會等因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進行行政管理,我國將全國按照省、市、縣、鄉四級的行政區劃體制進行分權管理。縣域作為我國行政區劃體系中連接城鄉發展的基層單位,是直接落實各項國民經濟發展政策的基本單元,其經濟發展關乎到我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鄉村振興以及精準脫貧攻堅等重大戰略的現實效果。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已經不言而喻,已經成為省域經濟乃至國家經濟的基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地工作重心逐漸向經濟建設轉移,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受到了廣泛地關注。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要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主要通過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推動擴權強縣的改革試點等政策措施,賦予縣域經濟發展的行政管理權限,能夠有效地發揮縣域的比較優勢,推動形成縣域分工合理的產業結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發展充滿活力、特色化、專業化的縣域經濟,有效地承接城市功能轉移與帶動鄉村發展,進一步釋放了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號。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這一縣域基本組成單位的發展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對于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在黨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的重點關注之下,縣域經濟已經有了長足發展,縣域的名義GDP 從2000年的5.08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47.1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13.17%,略高于同時期全國的12.96%名義GDP年均增長率,其增速較為明顯。但是根據2018年的《縣域經濟統計年鑒》可知,中國縣域的行政區劃總面積為78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81.3%,縣域的總人口為10.26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3.81%,但是縣域GDP總量為47.15萬億元,僅占全國GDP總量的52.37%(詳細見表1-1)。縣域GDP占全國的比重遠遠落后于人口和行政區劃面積所占比重,經濟發展仍然較為滯后。
1.2 研究思路與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闡述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從通過推動縣域銀行體系的結構性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針對這個目的的分析,首先需要從現實中出發,分析縣域銀行體系以及縣域經濟的現實情況,對銀行結構性競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歸納,最終得到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即從縣域銀行結構性競爭來探討何如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以及這種作用的內在機制。圍繞著本文的核心問題,可以將研究目標細分為:第一,從理論層面進行分析銀行結構性競爭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即從理論上闡述銀行結構性競爭能夠發揮出何種作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第二,結合現實情況,對銀行結構性競爭與縣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予以實證檢驗,即從實證上驗證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存在以及具體的作用機理。第三,探討如何通過推動縣域銀行體系的結構性改革能夠有效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即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本文對核心問題的探討,旨在為金融供給側改革以及縣域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政策參考。
本文主要圍繞上述的具體研究目標開展研究,將會遵循“文獻梳理-理論分析-變遷歷程分析-現實情況與問題分析-實證檢驗-政策啟示”的研究思路。本文首先引出核心問題的選題背景與意義,然后對既有的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在此基礎上對現有文獻進行評價,并從中發現現有文獻中的不足之處,進而確定了本文的核心問題與主要研究內容。在理論分析中,首先界定銀行結構性競爭的內涵,分析了縣域內不同類型銀行的經營行為,在此基礎上構建包含銀行結構性競爭的經濟增長模型,并提出本文的假設。進一步梳理了縣域銀行業體系的變遷歷程,并分析了縣域銀行體系的市場結構與結構性競爭程度,并歸納出縣域銀行體系存在的問題。在實證檢驗中,從縣域經濟發展的多重視角出發,利用多種計量分析方法,實證檢驗銀行結構性競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探討其作用機制、調節效應與異質性影響。最后,在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的基礎上,提出縣域銀行體系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并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之處以及未來的進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
金融體系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研究金融與經濟的相關關系是一直是經濟學界的重要議題之一。因此,本文有必要著重梳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研究成果,為后文的研究提供文獻參考與研究空間。在眾多研究中,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在既有關于二者關系的研究中得到了較多的支持,盡管如此,依舊有部分研究并未支持這一觀點,主要包括金融抑制論、金融從屬論、金融無關論以及雙向因果關系論。
2.1.1 金融促進論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Schumpeter(1911),他強調實現經濟增長需要推動經濟結構的變革,在這過程中依賴于企業實現創造性破壞,而金融發展能夠為企業的創新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從而達到實現經濟增長的目的。Mckinnon(1973)和Shaw(1973)分別提出了貨幣替代觀點與債務中介觀點,認為發達的金融體系能夠通過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的形式促進投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2.2 銀行結構性競爭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
現在眾多學者普遍認同金融部門在長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銀行機構作為金融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眾所周知中國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在中國,銀行業更顯得尤為重要。銀行業競爭結構的演變作為金融發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針對銀行業競爭結構的作用,形成了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的“市場力量假說”以及以信息經濟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假說”兩種對立觀點。并且在這兩種觀點的基礎上,大量學者開始深入研究與探討其對經濟發展方方面面的作用以及機理。既有的相關文獻主要包括融資、創新、產業升級、資源配置以及經濟增長等方面。
2.2.1 銀行結構性競爭與融資的研究
當金融體系中銀行機構的數量減少時,現存的銀行機構會相應地提高貸款利率,從而導致信貸供給均衡水平的下降(Klein,1971)。銀行業競爭程度的增強能夠有效地降低企業融資的成本,增加企業的外源融資總量。Kaplan和Zingales(1997)發現企業內部與外界環境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González和 Francisco(2014)發現如果現實環境中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那么銀行競爭程度的增強有利于企業信貸可獲得性的提高,但是由于債務融資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銀行競爭程度的增強會導致自身利潤的損失,從而降低企業通過銀行進行債務融資的可能性。銀行競爭程度的變化對企業獲取信貸的影響取決于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條件。銀行規模以及企業特征差異性的存在,導致不同類型銀行與不同特征企業的信息約束存在著差異,從而銀行競爭的作用也不盡相同(Hellwig,1991)。
現有的研究對銀行競爭與融資的關系存在著爭議。“市場力量假說”認為銀行業擁有壟斷勢力將會導致信貸供給不足以及利率較高,不利于企業融資。Alessandrini et al.(2009)利用1996-2003年期間的意大利企業樣本,研究銀行機構的地理空間分布對企業融資的影響,發現銀行管制放松與技術進步共同改變了銀行機構的地理空間分布,促使銀行決策中心的地理集中,反映了銀行競爭程度的增強,與銀行決策中心地理距離越近的企業的融資約束越小,其信貸可獲得性越大。
第三章 銀行結構性競爭對縣域經濟發展影響的理論分析 .................................... 27
3.1 相關概念的內涵界定與分析 ............................... 27
3.1.1 銀行結構性競爭的內涵 .............................................. 27
3.1.2 銀行結構性競爭下縣域不同類型銀行的經營行為 ............................... 28
第四章 縣域銀行結構性競爭的變遷、測算及特征分析 ................................ 51
4.1 縣域銀行業結構的變遷歷程 .................................................... 51
4.1.1 縣域的現代銀行體系初步建立(1979-1993) .................................... 52
4.1.2 縣域的多元化競爭格局基本形成(1994-1996) .......................... 53
第五章 銀行結構性競爭與縣域資金外流 ................................. 70
5.1 模型設定、變量選擇與描述性統計 .......................................... 71
5.1.1 模型設定 .............................................. 71
5.1.2 變量選擇 ............................................ 71
第八章 銀行結構性競爭與縣域經濟發展質量提升
8.1 模型設定、變量選擇與描述性統計
8.1.1 變量選擇
本文選取了2004-2016年中國1793個縣級行政區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CSMAR數據庫、《中國縣域統計年鑒(縣市卷)》、各省的統計年鑒以及中國銀保監會網站。本文所涉及的核心變量處理如下:
(1)經濟發展質量。現有文獻中,經濟發展質量的衡量方式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方式是構建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體系,例如魏敏和李書昊(2018)構建涵蓋經濟結構優化、創新驅動發展、資源配置高效等10個方面的經濟發展質量測度體系,張軍擴等(2019)遵循高效、包容與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通過減少數量型、結構型與手段型指標選取,增加反映質量與結果等指標的選取,構建出能夠較好反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第二種方式是將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經濟發展質量的替代指標。全要素生產率能夠較好地反映出經濟增長的效率與結構等因素,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關鍵(賀曉宇和沈坤榮,2018)。因此,本文采用第二種方式,采用全要素生產率衡量經濟發展質量。
本章將采用隨機前沿法(SFA)測算縣域的全要素生產率,其中生產函數設定為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并且根據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的分解方法,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為規模效率(SE)、技術進步(TP)與技術效率(TE)。其中,產出指標為縣域生產總值,用縣所在省份的GDP平減指數換算成為以2000年不變價的實際GDP。投入指標分別為勞動力與資本存量,其中資本存量采用永續盤存法進行計算,價格指數采用縣所在省份的固定資產價格指數,折舊率設定為9.6%。由于縣域數據的限制,本文選取2000年作為基期,計算后續各年的資本存量。為了保證實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運用數據包絡法(DEA-Malmquist)測算中國各縣域的全要素生產率,作為估計結果的穩健性分析。

第九章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9.1 主要結論
縣域作為我國行政區劃體系中連接城鄉發展的基層單位,其經濟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縣域的名義GDP增速較為明顯。但是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鎮化發展滯后以及缺乏特色產業等。財政大量投入與金融投資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當前縣域金融支持嚴重不足。在這一背景下,探索如何有效地推動縣域銀行體系的供給側改革,更好地發揮出銀行結構性競爭在微觀與宏觀層面的作用,實現銀行體系與縣域經濟的良性協調發展,這是擺在中國面前急需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為了探求銀行結構性競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作用機制與經驗證據,本文首先梳理了關于銀行結構性競爭與縣域經濟發展等的相關理論與研究文獻,在此基礎上較為系統地剖析與闡述了銀行結構性競爭影響縣域經濟的理論機理,并且結合建國以來中國銀行業結構的變遷歷程以及當前縣域銀行業結構與競爭程度的現實情況,從縣域資金流動、產業發展、經濟數量增長與發展質量提升四個方面,較為全面地考察銀行結構性競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進一步從微觀與宏觀層面研究銀行結構性競爭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渠道與作用機制,最后探討影響效應存在的異質性。主要結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通過對縣域銀行業結構進行分析,發展縣域的銀行結構性競爭程度處于逐漸增強的趨勢,并且縣域之間的差異性較為明顯。首先從縣域銀行業結構的變遷歷程來看,縣域銀行業結構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主要包括。二是從銀行的分支機構、資產總額與信貸余額三個方面衡量當前中國整體銀行業結構,發現中國銀行體系處于主體地位的是國有大型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快速發展已經擁有一定市場份額與話語權,已然形成多元化、高度競爭的銀行體系。三是利用中國銀保監會網站上披露的包含所有銀行營業網點的金融許可證信息,匹配到中國縣級行政區劃層面,并且利用結構法中的HHI指數與CR3指數衡量縣域銀行結構性競爭程度。
第二,銀行結構性競爭能夠有效抑制縣域資金外流,不同類型銀行的作用存在著差異性。從縣域資金外流程度來看,一是發現整體上縣域人均資金凈流出量呈現不斷波動的趨勢,縣域資金的相對流出與流入狀態交替出現。二是縣域資金流動存在著區域異質性,按照地理區位與貧困縣劃分的角度將所有縣域劃分為東、中與西部地區以及非貧困縣與貧困縣,發現貧困縣與中西部地區縣域的資金外流問題更為嚴重。從實證研究的結果來看,銀行結構性競爭程度的提升能夠抑制縣域資金外流,有利于資金的本地投放,同時通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結論依舊成立。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