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業管理論文,本文收集的橫截面數據受到被調查者主觀回憶偏差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未來的研究結合面板數據進行橫向和縱向跟蹤式案例研究方法,對創業者在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積累在線社會資本的關鍵階段進行全程記錄與跟蹤,進行更全面的解釋與說明,呈現創業發展的全過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回顧“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展望“十四五”規劃,中國大力推進數字化技術發展的同時,給企業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持續的變革。以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為代表的先進技術迭代創新,加速傳統媒體和新興社交媒體的融合發展,且深入嵌入創新和創業的各個方面,不斷滲透、改變和影響著創業行為和結果(蔡莉等,2019)。依托數字技術建立的在線平臺,作為用戶與企業之間的交互橋梁,有助于創業主體與用戶之間進行深層次互動,同時也促進了創業主體對用戶需求偏好的感知與識別(蔡莉等,2019)。隨著數字創業進程的推進,多邊平臺、在線社區、平臺化、創業生態系統為代表的新組織不斷涌現,用戶需求驅動的價值創造成為創業機會形成與發展的新特點(Song,2019)。小米等企業創業伊始讓用戶親自參與產品的研發、設計測試等多個環節,提供高度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以字節跳動為代表的數字創業實踐,在對用戶行為數據挖掘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新業務,擴大企業邊界。

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不斷創新,迭代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正在成為重組創業要素、重塑經濟形態、改變創業環境的關鍵工具。創業環境的動態性和創業過程的無邊界性,使得創業者更需要基于海量數據探索數字創業背景下創業行為的新規律(余江等,2018)。進一步地,數字技術的共享性、擴展性使得創業者以低成本進行試錯學習,打破了創業者資源獲取、信息搜索的邊界(Briel等,2018),也改變傳統社會資本的存現方式。其中蘊藏在社會網絡中的社會資本使得創業者捕捉更多的知識、信息等數字資源,增加了創業過程的開放性和挑戰度。Smith等(2017)研究在社交媒體情境下,社交網站獨特的技術特征對創業者網絡拓展和網絡深化行為機制,提出了“在線社會資本”的概念。數字創業背景下,由于線上線下環境的差異,創業者所積累的社會資本途徑不同,必然會影響創業者試錯、驗證想法、重構資源、持續迭代機會的前期過程,從而對創業績效產生影響。相比傳統創業研究,互聯網情境下的創業活動呈現出開放性、無邊界性和強互動性等新特點,社會資本的存現方式也挑戰了傳統創業機會線性開發過程,因此,討論新型創業資本對創業績效影響的作用機制在數字創業的時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二節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首先,拓展在線社會資本的理論體系,深化在線社會資本的應用情境。近年來,在線社會資本在國內外的研究逐漸增加,但在創業研究領域明顯滯后。創業面臨著高度復雜、動態的外部市場環境,資源的動員與獲取對于資源匱乏的新創企業而言至關重要(Ozcan和Eisenhardt,2009)。傳統創業研究更關注新創企業如何利用象征性手段獲取專業背景的利益相關者,如風險投資者、制度投資人的支持(Plummer等,2016),或通過關系的建立獲取企業創業過程中所需的資本要素(Shane和Cable,2002;Hallen和Eisenhardt,2012)。數字技術作用下,利用在線網絡平臺建立和維護關系與面對面互動交流有很大不同(Baym,2010)。線上線下情境的差異使得社會資本積累途徑發生了改變。情境交融、動態迭代的創業活動需要創業者根據環境的變化進行即時調整、整合資源,極大改變了創業活動的前端過程。因此,將在線社會資本引入數字創業研究領域,進一步深化Smith等(2017)前期研究的基礎,有助于創業者在數字創業情境下更好地實現社會資本收益。
其次,探索數字創業情境下創業機會的新特點,豐富和拓展創業機會研究。已有數字創業研究中,沒有充分考慮數字技術在創業研究中的作用,尤其是用戶和各類主體在數字創業中的價值(Sussan和Acs,2017)。基于數字技術開放性和延展性等特征,更有利于創業者及時檢驗想法與調整方案,迭代創新商業模式,甚至產生新的機會(Nambisan,2017)。數字技術打破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邊界,數字創業企業可以通過與用戶密切互動及時了解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進一步拓展機會的邊界(Suaasn和Acs,2017;Song,2019)。本研究將機會關聯創業者行動導向的創業過程,采用用戶在線互動背景下的機會信念展示數字創業情境下非線性創業機會的典型特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機會創造理論”(Alvarez和Barney,2007,2010;Alvarez等,2013)、“效果邏輯”(Sarasvathy,2001)等創業研究經典理論在新形式下向前發展。
最后,豐富了數字創業情境下創業績效驅動因素研究。相較于線下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的影響研究,數字平臺的出現使得創業者信息獲取、資源整合能力大大增強,本文以在線社會資本的類型為抓手,通過機會信念兩維度為中介變量,研究其對創業績效的差異性影響,豐富了數字創業背景下企業高績效成長路徑的理論研究。
第二章文獻綜述
第一節社會資本與創業研究
一、社會資本的定義與維度
(一)社會資本的定義
社會資本的概念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林南(Lin Nan)等多位社會學者的致力研究下被明確提出,并廣泛運用于學術研究領域。對已有文獻的梳理,主要有四種代表類型對社會資本進行定義:第一,資源基礎觀。Loury(1977)認為社會資本是嵌入人際關系中的一系列社會資源,從多種渠道獲得的資源總和。第二,關系網絡。社會資本被認為是創業者在特定類型的社會環境中可以獲得的網絡優勢(Coleman,1988;Putnam,1993),與它形式的資本不同之處就在于其存在創業者的社會關系網絡結構中(Tsai和Ghoshal,1998;Kim等,2021),使用這些社交網絡有助于社會資本的發展(Abbas和Mesch,2018)。第三,組織結構。Putnam(1997)認為社會資本表現為社會組織特征,如達成合作、互惠和信任的組織結構。第四,社會結構。Coleman(1988)認為,社會資本是以社會結構為特征的無形資源。信任、互惠、規范、社會互動是社會資本中應用最廣泛的要素(Engbers等,2017;Moore和Kawachi,2017)。雖然這些定義的范圍從社會結構到網絡中嵌入的資源,但人們一致認為社會資本來源于社會關系(Coleman,1988;Lin,1999),且信任和社交網絡被看作是社會資本重要的構成要素(Mandarano等,2010)。
(二)社會資本的維度
在不同的創業情境下,社會資本在衡量指標的選擇上存在差異,學術界普通認同的兩種維度分析方法,主要是從研究結構和研究內容兩個層面對其進行分類和測量。
依據研究內容,Nahapiet和Ghoshal(1998)多維社會資本觀被廣泛運用。其中,關系維度表現為主體之間互動而形成的行為態度和規范,它代表著互惠、期望以及信任認同等(Zheng,2010)。認知維度代表感知工具和溝通行為,其本質上指的是“個體的認知程度”(Inkpen和Tsang,2005;Tanas和Saee,2007),表現為認同的價值觀、興趣、共同意愿和共同目標。結構維度指網絡關系的建立(聯系和關系配置),表現為網絡規模和多樣性的特征(Nahapiet和Ghoshal,1998;Payne等,2011),網絡多樣性代表連接網絡的結構特征(Woolcock和Narayan,2000)。這三個維度僅從靜態層面對社會資本的構成進行表述,對社會資本的動態發展過程及其結果并未闡釋。
第二節社會資本研究新進展:從線下到線上
近年來,互聯網和社交網站(SNS)的快速發展改變了社會資本的形式,即從線下到線上,極大地改變了創業者對外溝通的社交方式以及社會行為(Tian,2016;Spottswood和Wohn,2020)。互聯網提供了對外交流的平臺,數字技術改變社會網絡中資源的流動方式,數字資源的自生長性、可擴展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改變了社會資本的內涵。本文的研究背景聚焦于數字創業新情境下,因此本文重點關注創業者的在線社會資本,避免了衡量社會資本的整體概念以及無法區分線上和線下社會資本的困擾。在線社會資本的概念不是對線下社會資本的否定和重構,而是對社會資本的獲取在環境層面的細分,這對于深入探究在線情境下社會資本的相關問題至關重要。
一、在線社會資本的定義與維度
(一)在線社會資本的定義
在線社會資本成為現代社會資本的一種關鍵形式(Spottwood和Wohn,2020)。數字技術可供性特征影響了創業者在線社交行為和資本的獲取方式,人們也越來越多地建立和積累在線社會資本(Lee,2013;Tian,2016)。社交媒體的出現為創業者提供了以新的方式進行社交聯系,社交平臺上積累的相關的資本不是傳統社會資本的延伸,而是社會資本在在線情境下發揮獨特屬性和作用(Williams,2006)。創業者與用戶通過互動形成一定的用戶關系網絡,建立與用戶之間聯系的強度與深度,這些正是社會資本理論所認為通過人與人之間互動而帶來的資本收益,并且這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社會資本積累的“在線社會資本”。Williams(2006)認為建立社會資本在線上和線下是不同的,通過使用信息通信技術(ICT)與他人建立聯系而獲取的社會資本可以被視為在線社會資本。在線社會資本被定義為個人所嵌入的社會網絡關系,并從網絡中獲得潛在的數字資源,以及通過互聯網技術對社會資本的定量評估(Stern和Adams,2010)。
第三章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22
第一節理論基礎...........................................22
一、社會資本理論................................22
第二節研究假設....................................23
第四章研究設計............................26
第一節問卷設計..........................................26
第二節變量測量..................................27
第五章實證分析............................29
第一節描述性統計................................29
第二節共同方法偏差...................................31
第五章實證分析
第一節描述性統計
本文對214份樣本問卷的基本情況進行簡要描述,如表5-1。
首先,關于創業者的基本情況:本次調查的創業者主要以青年創業者為主,年齡在25歲至40歲的創業者占主導地位,占比為81.7%,且男性創業者占比較大為65%,表明男性創業者的積極較高;在教育背景方面,受訪的創業者文化教育水平層次普遍較高。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創業者占比超過五成,為53.7%,說明高教育水平有助于激發創業者的創業意愿,其次是專科,占據為24.3%,表明專科學歷的創業者擁有一定的技術才干也可促進創業熱情;在工作經驗方面,工作時間在5年以下占據五成以上,表明創業者進行創業之前的工作經歷時長較短;在創業次數方面,有1-2次創業經歷的創業者較多,占比為83.3%;在父母創業經驗方面,創業者父母沒有創業經驗占比為70.1%,表明創業者基于自身工作經歷選擇自主創業的居多。
其次,關于企業層面的基本信息:在企業規模方面,小型和偏小型企業偏多,為179家(占比為83.6%),與本文的研究主題相符合,為互聯網創業企業;就企業年齡而言,成立時間在1年以下的企業較少,成立4-5年的企業為50家,占比為23.4%,且其他不同成立時間的企業分布較為均勻;另外,在這些被調查的創業企業中,行業涉及較為廣泛,大部分為新興行業,占比為85%,可能因為本文主要針對互聯網平臺企業,調研企業對象是使用社交媒體等信息技術的數字創業者。企業面臨的顧客群體主要有兩類,一是To B(企業用戶),二是To C(個人用戶),個人用戶占比達到70.1%,說明針對個人用戶進行服務的企業較多。基于樣本數據整體情況分析可知,各項數據比例無過高或者過低的比重,因此數據具有可行性和可比性,調查的創業者人口統計分布特征基本符合統計調查的需求。

第六章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
第一節研究結論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數字技術改變了社會網絡中資源的流動,創業者積累社會資本的情境發生變化,以數字創業者作為研究對象,構建在線社會資本兩個維度、機會信念兩個維度與創業績效三個變量間的研究框架,結合實證分析結果,總結以下研究結論。
一、在線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的影響
在線橋梁型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假設H1a成立,同時在線粘合型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即H1b成立。創業者在互聯網平臺上與用戶進行頻繁互動、密切溝通、建立共同的目標、信任關系及價值理念,這些都是創業者在線社會資本的外在表現形式。其中,基于海量的數據分析,通過社交媒體等數字平臺積累的在線橋梁型社會資本能夠幫助創業者從外部網絡結構中獲取技術、知識、資金、資源等支持,提高創業企業的經營效率,降低創業成本,進而促進創業活動的開展以及創新績效的實現。數字創業情境下,創業者主動搜尋和選擇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數據信息和數字資源,在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中尋找“縫隙”市場,在供需匹配中精準定位,以便創造更高的價值和追求更高的盈利。同時,在線粘合型社會資本基于同質性內部網絡結構中建立信任關系,有利于獲得更多內部有價值的資源和信息。創業者根據內部親密的關系網絡,不斷迭代調整、完善、深化對創業機會的認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促進創業績效的提升。在線社會資本使得創業者先前積累的知識、資源、社會網絡關系等資本要素進行重塑和高效配置,以低成本、高效率迅速處理用戶反饋并進行產品優化升級。這使得創業者更好地掌握市場趨勢,研發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精益求精。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