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經濟學碩士論文,本研究以黑龍江省13地市440家農民合作社為研究樣本,基于業務權重法構建了包含結構與功能雙重維度的縱向一體化測度框架。通過層次分析法與組合賦權法的耦合運用,實現了主客觀指標的協同優化,創新性地解決了傳統測度中權重分配偏誤問題。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在我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小農戶與大市場”相互繾綣,小農經濟與農業現代化進程出現結構性矛盾固化。在助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過程中,現代農業主體論思潮逐漸居于主流地位①。囿于農戶“小、弱、散”等特性,202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強調,支持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多種方式與小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分享產業價值增值。農民合作社憑借內生“內結農戶,外接市場”的主體責任聯結機制,逐漸成為重塑“小農戶與大市場”、“小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和“分散化與社會化”關系的重要途徑②。其經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再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自我構建與探索,已從“弱者聯合”轉向“強弱融合”③。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合作社法》)施行以來,我國合作社數量呈不斷增加趨勢。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底,依法登記的合作社達到214萬個,產業分布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的農戶(其中普通農戶占成員總數98.2%)。黑龍江省位于中國東北部,長期以來以農業和資源型產業為主,該地區土壤肥沃,尤其是黑土層深厚,適合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總書記給予黑龍江省“中華大糧倉”、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高度評價。據黑龍江省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4年農民合作社為8.7萬個,農業組織化程度領跑全國。合作社賴“勞動雇傭資本”之理念,依“人、地、錢”之要素而成立,彰顯“農業提質,農戶益貧”正外部性效應。

1.2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評述
1.2.1國外研究現狀
(1)縱向一體化動機研究。縱向一體化理論濫觴于上世紀30年代的新制度經濟學。一方面,Coase(1937)提出企業邊界概念,并用之對比市場與管理的交易費用,進而解釋縱向一體化出現的原因。交易費用賴于人和環境的雙重因素①②,參與者通過刻意忽視風險,有意夸大收益的敘述方式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之市場環境不確定性和事后道德風險變得更加難以控制。而內部交易各方不太可能犧牲整體利益而攫取不當收益,并且監督與解決糾紛更為容易。Klein B et al.(1978)將交易成本理論與縱向一體化決策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下,當企業面臨高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時,縱向一體化可以幫助其獲取可占用準租金,尤其是在資產專用性較高和不完全合約的情況下,通過內部化交易來降低風險和提高效率①。另一方面,Coase(1937)認為如果交易成本為零,產權的初始界定對于資源的效率配置影響不大,但如果存在交易費用,不同的產權界定和分配,則會帶來不同效益的資源配置②。然而,現實中不同組織的產權配置各異,組織的縱向一體化由于邊界擴張,引致內部產權安排成本加劇,表現為委托代理問題③。而完全所有權可以有效規避這一問題,縱向一體化通過改變產權結構,在關注法律屬性的同時,更加注重在經濟決策和行為中的實際作用,有效減少管理者投機行為和組織成本,促使組織績效提高④。
(2)縱向一體化測度與影響因素研究。相較于縱向一體化動因,學界對其測度研究較少。一方面,縱向一體化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不同行業或企業的特點不同,對縱向一體化的理解存在差異,很難建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測度體系。目前,學界對于縱向一體化的測度主要有價值增值法(VAS)④、主輔分類法⑤與投入產出表法(I-O法)⑥,在此基礎上演化出了業務權重指數⑦、縱向產業關聯指數與Davies-Morris指數⑧等多種方法,并利用微觀企業及行業數據進行實證測度⑨⑩。對于縱向一體化影響因素研究,現有文獻主要從企業自身特性視角探討了其經濟效應即信息對稱性、資產專用性、風險管理以及產品質量控制?、企業規模、市場結構?等影響。
第2章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1概念界定
2.1.1農民合作社
合作社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含義,但在不同時空下有所異化。首先,合作社成立的初衷被看作為“弱者的聯合”:合作社是人們自愿聯合、通過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的企業來滿足他們共同的經濟和社會需求的自治組織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被認為是使用者所有、使用者控制和基于使用進行分配的企業②。農民合作社作為重要的特殊性社會組織團體,核心是服務農民,其本質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相同,經由農民合作社在國內本土化過程中發展而來,傳承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種共同合作、聯系參與農業生產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在2006年10月31日通過的《合作社法》第一章《總則》第二條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農民合作社有廣義和狹義之分③,廣義概念認為農民合作社是由同一種類型客戶的多個成員掌握所有權的企業,狹義認為是投資者以外的一類客戶掌握所有權的企業,這類客戶為合作社提供一種要素,比如提供一種原材料、提供勞動、消費產品等,這種農民合作社具有“反資本主義”特性,本文中農民合作社特指狹義合作社。此外,農民合作社生產過程可以分為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品(服務)產出兩端,按照所有者客戶來自生產要素投入端或產品(服務)產出端,合作社分為生產型合作社和消費型合作社④。本研究將二者納入同一分析框架,將其看作同一農民合作社的不同要素流向。
2.2理論基礎
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兼具內在動因與外在支持。產業組織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及戰略管理理論為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提供必要性憑恃。通過組織結構、成本控制和戰略規劃等調適,合作社整合產業鏈,內化部分市場交易,得以競技雙升。
2.2.1產業組織理論
(1)產業組織理論概述。產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是一套研究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及其經濟績效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理論,其經典分析范式為“S—C—P”。
①市場結構(Structure)。主要包括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市場和完全壟斷等,不同市場結構中產品差異、規模經濟及進入退出壁壘等各異,顯著影響企業行為和市場績效。
②企業行為(Conduct),包括企業目標、戰略和競爭方式等,企業在不同市場結構下會采取不同的競爭行為,主要有價格行為、非價格行為與產權關系變動行為。
③經濟績效(Performance),表現為實現某種經濟活動目標程度,反映市場經濟運行成果,其衡量核心為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消費者福利,外化為市場失靈、價格歧視和生產過剩或不足等問題。
(2)產業組織理論與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能夠實現規模經營和分散企業壟斷性收益,改善社會福利。本研究按SCP范式考察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內在機理。
第3章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及其縱向一體化發展現狀分析..................................25
3.1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25
3.1.1領辦類型...........................................25
3.1.2示范等級....................................26
第4章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水平測度......................30
4.1合作社縱向一體化水平測度方法述評與選擇..................................30
4.1.1縱向一體化水平測度方法述評..................................30
4.1.2縱向一體化測度方法選擇.......................................33
第5章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影響因素分析...........................52
5.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52
5.1.1“自主內生”與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個體層面...........................52
5.1.2“自主內生”與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合作社層面.......................54
第5章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影響因素分析
5.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發展只有在順應經濟發展與外部資源約束的基礎上,與合作社經營有關的各層面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有助于實現農戶收入增加、組織實力增強及社會帕累托最優。現有的實證研究局限于某個特定理論①②,或限于合作社理事長視角及成員視角③,亦或某個特定因素④,并未能從內部主體與外部支持兩方面展開研究。借鑒上述多角度研究,并結合調研實際情況,本研究對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影響因素分為“自主內生”與“外嵌融合”兩大層面,其中,“自主內生”包括個體層面與合作社層面,“外嵌融合”包括政府層面與外部資源。
5.1.1“自主內生”與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個體層面
囿于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發展乏力,合作社理事長憑借掌握稀缺性要素具備“去內卷化”動力⑤,同時兼具企業家才能與政治身份雙重性質⑥。一方面,在農村,人力資源匱乏,企業家才能的邊際效益凸顯⑦。從合作社生命歷程來看,在初期擁有一定資本、技術等資源與創新、合作精神的鄉村能人能夠察覺成立合作社的必要性。在成長與成熟階段,囿于潛在利潤引致、推動經濟組織形式及產銷制度演變與政府政策推動加持,引誘農民合作社進行兼具幼稚性與強制性的制度變遷。理事長作為制度變遷動力源,形塑著制度變遷方向①。另一方面,囿于特殊國情與省情,農民合作社自產生開始就受到政府部門持續的關注,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鮮明政治屬性②。理事長的政治身份蘊含能力、社會網絡資本與權力優勢③。村干部等具備政治身份理事長與地方政府利益具有一致性,資以降低合作社生產經營成本與風險。但是,作為有限理性的理事長由于政治身份壟斷某些關鍵資源,社員卻沒有激勵獲取上級政府的補貼信息,造成合作社實質為套取上級補貼的“空殼”④。更進一步,若村干部等企業家才能匱乏,會基于政績導向,在既定政治目標的約束中進行決策,從而忽視其發展的內在經濟邏輯。

第6章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6.1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揭示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通過多重機制實現制度創新效應。通過內部化高頻交易環節降低信息不對稱引致的契約摩擦成本,依托組織間資源協同與互補資產整合形成異質性競爭優勢,借助組織邊界調整增強對市場波動的適應性響應能力。這種制度性創新不僅顯著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與價值鏈增值空間,更通過重塑農業生產關系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進而構建起涵蓋經濟效益提升、產業形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的三維轉型路徑,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新型組織化載體。
本研究以黑龍江省13地市440家農民合作社為研究樣本,基于業務權重法構建了包含結構與功能雙重維度的縱向一體化測度框架。通過層次分析法與組合賦權法的耦合運用,實現了主客觀指標的協同優化,創新性地解決了傳統測度中權重分配偏誤問題。實證結果顯示: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縱向整合效能整體偏低,且呈現前向整合指數顯著高于后向整合的非對稱特征。為揭示其內在成因,研究采用"Tobit-Shapley+分位數回歸"的混合模型展開機制分析,發現:在“自主內生”層面,理事長實踐性知識積累較學歷資本更具價值,合作社領辦類型、示范等級的信號傳遞效應、運營績效的資本積累功能及治理結構的適應性效率構成核心驅動力。在“外嵌融合”層面,政策干預通過能力建構中介變量產生階段性催化作用,要素稟賦的基礎支撐效應存在顯著的規模閾值特征。該結論不僅驗證了交易成本理論與戰略管理理論的解釋力,更通過分位數回歸揭示出影響因素的非線性作用規律,為農民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梯度化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