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經濟學碩士論文,本文總體性研究結論如下:首先,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并非對立關系,農業綠色發展不僅具備可行性且勢在必行。經濟高速增長積累的物質財富,恰好為綠色變革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章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第一節相關概念
一、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范式,它以自然承載能力為依托,力求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不破壞自然資源,實現經濟的穩健增長。其核心要點涵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環境資源視作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內生要素;二是把達成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設定為綠色發展的根本目標;三是把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及最終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與實現路徑。這意味著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陳舊觀念,轉而通過打造優良的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任建蘭(2017)則從經濟、社會和自然三大系統的綜合視角,深入剖析了綠色發展的內涵,認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減少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影響,提高生態環境容量和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實現綠色發展目標的必經之路。石敏俊(2022)從反面論證了綠色發展的緊迫性。他指出,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經濟增長模式難以契合當今時代的發展需求。這種舊模式不僅無法帶來長久的繁榮,還會導致環境狀況的持續惡化。李斯嘉(2023)提出,綠色發展是從以往的經濟中心主義和單純的經濟利益至上,轉變為生態-社會-經濟全面融合,尊重社會、人文和自然的動態過程①。因此,推進綠色轉型是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

第二節理論基礎
一、循環經濟理論
1960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循環經濟理論,其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核心是資源的高效使用和循環再利用,減少排放甚至零排放③。目前,循環經濟是一種在遵守自然法則的前提下,通過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對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少生產活動中垃圾廢物的產生,實現廢棄物循環利用,將生產活動形成“閉環”,最終降低發展對資源造成的消耗和對環境造成破壞的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形式,可以提高社會、經濟和生態三方面的效益。
循環經濟是現代化農業建設的組成部分,通過增加資金支持、創新科學技術及投入人力資本,可以更有效地推進循環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因此,循環經濟是四平市在農業綠色發展方面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推廣“種養結合”模式、推廣綠色技術和加強政策支持,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第一次解釋了“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輩的需要構成危害的發展。該理論強調經濟效率、生態穩定和社會公平的平衡,追求三者的協同發展,不僅保證經濟增長,還需要在維持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1997年,十五大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為我國未來的戰略支撐,不僅包括代內公平(同一代不同群體間的公平)還包括代際公平(當代與后代的發展權平衡),當代人的發展不應損害后代人的需要,同時要不斷縮短區域間的發展差距,該理論不僅為中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提供了框架,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因此,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需要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其發展的科學指導。通過應用該理論,實現農業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第二章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基礎
第一節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條件分析
一、四平市自然條件
四平市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區,位于124°22'E,43°10'N區域,這就使得四平市南北氣候較為均一,四季特征明顯。在農作物的生長季,也就是5月~9月期間,平均氣溫為20.2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可達567毫米,平均無霜期大約130天,這樣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一年一熟的農作物生長,有利于積累有機質,提升作物品質,造就了四平農產品獨特的品質和口感。四平市下轄5個縣(市)區,包含54個鄉鎮及755個行政村,這里物種繁多,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糧食基地,產出的糧食大量用于商品交易,因此享有“中國糧倉”的美稱。
(一)土地資源
四平市作為我國糧食生產大市,具有極為顯著的重要地位。在地形構成上,平原廣袤無垠,約占據總面積的79%,地勢開闊平坦,為大規模農業機械化作業提供了先天優勢;丘陵起伏錯落,占總面積的15%,在綠色生態農業、特色林果種植等方面獨具發展潛力;山地則約占總面積的6%,山川與平原、丘陵相互交織,共同勾勒出一幅層次豐富的地理畫卷。整體而言,四平地形相較其他地區更為平坦,可耕地資源堪稱富足,人均土地面積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為糧食高產穩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平市位于東北黑土地的核心區域,全市耕地面積達10610.6公頃,建成東北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8184.09公頃,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7.13%。這里的黑土地,堪稱土地中的“膏腴之地”。歷經數萬年的植被腐殖積累,造就了深厚且肥沃的腐殖質層,厚度可達30厘米~100厘米,富含氮、磷、鉀等多種礦物質元素,還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就像一座儲量巨大的天然養分庫,有利于農作物生長。這也是四平成為糧食生產大市的重要自然基礎。
第二節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分析
一、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措施
(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四平市把提升糧食產能作為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個方面精準發力,開展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和改造升級工作,共計完成94.7萬畝的建設任務,實現了“田塊規整成方、林帶縱橫成網、道路互聯互通、溝渠相互貫通、干旱時能灌溉、洪澇時能排澇”的建設目標。與此同時,四平市完成了2023年制訂的農田建設任務,保證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不減少。
(二)實施保護性耕作
四平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保有量穩定在1004.5萬畝,打造了45個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造了兩個萬畝保護性耕作示范區。運用綠色技術的土地有508萬畝,實現良種全覆蓋。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可以實現節約成本1000元/公頃~1400元/公頃,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土壤達五年以上的,已經基本保證黑土地不再“變薄”“變瘦”“變硬”,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土壤達十五年以上的,被列為示范田,其中蚯蚓數量達到60條/平方米~100條/平方米,是普通土壤的6倍~10倍,四平市在實施保護性耕作后黑土地的各項數值明顯向好。
第三章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24
第一節農業資源利用矛盾升級..........................24
一、土壤資源減少..........................24
二、水資源短缺且污染嚴重............................26
第四章國內外農業綠色發展經驗借鑒.........................35
第一節國內農業綠色發展經驗........................35
一、遼寧省瓦房店市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經驗...................................35
二、黑龍江省五常市農業生產綠色發展經驗...................................35
第五章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41
第一節合理利用農業水土資源,實現自然資源永續利用.............................41
一、保護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41
二、加快發展節水農業...............................42
第五章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節合理利用農業水土資源,實現自然資源永續利用
一、保護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一)保護耕地質量
保護耕地資源意義重大,要推動其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需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四平市應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土壤養分檢測的結果來精準施肥,以此降低化肥農藥的施用量,鼓勵農戶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提高土壤肥力,可對使用有機肥的農戶給予補貼,激勵農民減少化學投入品使用,逐步恢復土壤有機質含量。二是要減少農用地膜白色污染的使用。四平市政府可出臺農用地膜使用與回收管理辦法,明確生產、銷售、使用者各自的責任,同時推廣可降解地膜。對使用可降解地膜的農戶提供對應的扶持,降低使用成本,引導大家積極使用可降解地膜。健全地膜回收體系,在每個鄉鎮或者人口較多的村屯設置回收點,對回收的地膜給予一定經濟補償,如給予一定的金錢返現,或者下年度購買地膜可以提升優惠力度,提高農民回收積極性,減少地膜殘留對黑土的損害。三是治理工業污染企業。加強對四平市工業企業的治理力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定期到企業進行抽查和宣傳,提高企業準入門檻。有關部門應強制企業升級污染防治設施并實現污染物排放合規,對違法排污行為實施嚴厲處罰措施,并要求在指定期限內完成整改。同時,構建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對受污染地塊實施針對性修復工程,采取深耕深翻、客土置換等土壤改良技術,總結好“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體系,能夠有效加速推進農業綠色轉型,促進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培育優質生態農產品提供保障。

結語
本文總體性研究結論如下:首先,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并非對立關系,農業綠色發展不僅具備可行性且勢在必行。經濟高速增長積累的物質財富,恰好為綠色變革奠定堅實基礎。脫離發展談環保如同空中樓閣,而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生態建設才是根基深厚、持久穩固的綠色發展模式,這決定了農業走綠色道路是必然選擇。其次,四平市依托獨特的黑土地資源稟賦,雖在農業綠色發展實踐中具備先天優勢,但目前整體仍處于初步探索期,從資源-環境-經濟協同視角分析,作為吉林省重要農產品基地,四平市在保障城鎮居民綠色農產品供給的同時,其生態服務功能正逐步顯現。盡管當前農業經營方式仍以粗放型增長模式為主導,綠色轉型進程相對滯后,但已實現從“深灰”到“淺綠”的漸進式轉變,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最后,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速度緩慢主要是由于農業資源利用不充分、農產品質量有待加強、綠色科技創新能力欠缺、經營主體綠色意識薄弱、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而引起的。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利用農業水土資源、加強修復農業生態系統、生產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加快推廣低碳農業技術、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綠色意識、夯實農業政策保障體系,以促進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